刘思坤:在时间轨道上行走的思想者

作者:赵昕 韩晗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09-05-28 字号:

“最好的时代在庸人眼中,是次好的时代,他在等待比‘最好还要更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在才人眼中,是最好的时代,他在别人都选择裹紧身子过冬的时刻,寻求自身积极的变革。”

刘思坤,新闻传播类学士、企业管理专业2007级在读研究生。自2005起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中国经济时报》、《南湖晚报》、《新京报》等多家媒体实习走访。2007年,他的个人文集《心灵与真实的对话》出版,收录其撰写的新闻调查、杂文、随笔等各类文章40余万字。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从大学到社会,他一直没有停止对理想的追寻,在他看来,认定了自己的方向,就要义无反顾地行走到底。

刚从《新京报》实习归来的刘思坤,顾不得拍掉身上的风尘,又马不停蹄去参加一个关于3G技术的招聘会。忙碌、奔波一天之后,他如约来到观海听涛,在这个五月槐花飘香的傍晚,回顾他用真诚和执着铺就的探索之路,畅谈他的人生理想,憧憬明天更加阳光灿烂的生活。

与新闻同行 寻人生方向

上路吧!

刘思坤眼中的“记者”,是“跟时空赛跑的斗士”,突破时空给予人类的巨大限制,让人类通过符号自由穿梭于无法捉摸和把握的时空之中;是“一只主动寻找主人的扬声器”,通过大众媒介将新闻事件和信息的传播范围迅速扩大,完成从个体到群体蔓延的过程;是“真实小说中的作家”,用客观的笔调,全面的观点,准确的信息,记录真实。

“进入媒体,你才会发现新闻的采编技能是需要在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之后才能锻炼出来的;书本上的知识只是提供了一些条条框框,而真正的新闻素质是在模仿、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扎实的基本功,再加上对于自己人生方向执着的探索,使刘思坤在实践一个“准新闻人”的过程中,勇敢地一次次迈出前进的步伐。在攻读学位的同时,他慢慢探索出了一条别人想不到的路。大二时,他便获得了到央视《道德观察》栏目实习的机会,没有经验就从零学起,不懂的就多向老师询问。此后,他更是致力于对新闻的深入实践,并在一次次的宝贵经历中找寻着自我价值的所在。

在新闻工作中,经常面临许多艰难的抉择,但当刘思坤站在职业精神与道德伦理的分水岭前时,他却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刘思坤喜欢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的那句名言:“如果你看过我看的,见过我见的,经历过我经历的,那你就会相信我所相信的。”他相信,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是非与对错。人们对事件的评判是建立在自己经历的基础之上的,而每个人的经历又各不相同。所以,在判断事件性质或者剖析问题的时候,道德是靠不住的,必须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既不能轻易下道德评判,更不能在没有根据的前提下匆忙定性。“当自己的新闻理想与现实出现反差时,我就告诉自己:要真诚。做新闻,我唯一的准则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刘思坤对于这一份坚守的定义,不仅仅局限在寻觅过程的体会和结果的满足上,他的立足点,在于怎样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出属于自己的新闻。“在浏览各大媒体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报道方式和角度是不同的,挖掘深度也是各异。按照时间顺序记流水账似的报道一件事情也可以完成任务,拿到报酬,但这种平淡无奇的报道只能永远名不见经传。”刘思坤提到,“优秀的记者善于寻找事件前后左右的联系,寻找他们之间的关键点,并且有一种深度追问的敏锐感,会将事件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从而使事件由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这是一个合格记者所要做到的,同时也是刘思坤鞭策自己的一种动力,他在努力践行着。

当然,要达到这一高度,需要自身建立一个广泛、深厚同时又坚固的知识结构与体系。在刘思坤的博客中,我们看到他许多篇用专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观点对热点事件的分析,并且还有“管理学阅读碎片”等学习笔记性博文。刘思坤用当前名记者罗昌平和丁补之对于瓮安事件分别以动态性和调查性方式报道的举例,提出新闻的成功写作在很大部分上是建立在记者的知识储备上的。

时间不可逆 我别无选择

自律吧!

“我常常会去想,那些在新闻事业上有些成就的人在我这个年龄的时候达到了什么程度,这是一种自律。我认为不自律就会对不起自己的理想,也对不起自己。”

刘思坤在文章《关键的21天》中这样写道:“……在这21天中,能否坚持每天半个小时的锻炼,坚持不吃油腻、坚持阅读英语、坚持浏览资讯、坚持吸收经典著作,形成一以贯之、甚至无意识的习惯,当是个人成长的关键环节。”其实,这就是他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刘思坤曾每天坚持翻译一篇《纽约时报》等外文报刊中的文章,他的博客中不少关于经济方面的译文便记录着他的英语学习之路。“人容易产生一种满足感,为什么有的人玩网游的时候感觉很兴奋,但是一关机就陷入了空虚之中,为什么有许多富豪花重金去寻找所谓的刺激,但终究还是找不到幸福感,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在自律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所在。他说。

“除去无限的寿命,做到自律的凡人跟圣人的区别就不大了。好习惯就是一种低成本的自律。形成自律的秘诀就在于养成良好习惯,让“意志对欲望的抑制”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将自己有限的精力与资源聚集于一个精确的方向,将习惯贯彻到底,成功就会如期而至。”

漫步人生路 感恩心长存

珍惜吧!

因为缺少敬畏,我们不懂珍惜,因为很少体验,我们过于单薄,因为没有磨难,我们缺乏信心。”

走到今天,刘思坤的每一步都脚踏实地,他也总不忘回头看看,也总是在言语中充满对时间的敬畏,对社会的感恩。“最好的时代在庸人眼中,是次好的时代,他在等待比‘最好还要更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在才人眼中,是最好的时代,他在别人都选择裹紧身子过冬的时刻,寻求自身积极的变革。”他善于把握人生的机遇,也乐于接受挫折的挑战,这种积极入世的心态正是基于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我们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年代,我们没有父辈改革前的生活体验。无疑,因为缺少敬畏,我们不懂珍惜,因为很少体验,我们过于单薄,因为没有磨难,我们缺乏信心。改革的丰硕成果使我们惯于依赖,而当改革发生困难,我们便焦虑无比。这种‘不幸感;来自于自身,并非时代。” 谈话中,刘思坤表示汶川地震时自己没到现场去做点什么,现在想起来很后悔。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能有今天的成绩,刘思坤不忘对老师的感恩。求学路上,刘思坤从老师身上汲取到了不少养分,老师的教导帮他攀上了启蒙的阶梯,找到了精神的家园:“从此我不再孤独,不再漂浮,不再流浪。我有了目标,有了归属,有了希望……”他在《心灵与真实的对话》一书中,提到了和不少老师们促膝长谈的情景,温馨而又令人感动。“我从老师身上学到最多的是淡定。他们都是从坎坷中走过来的,我看到他们现在对于生活的执着与热爱,觉得现在摆在我面前的一系列困难都真的不算什么了。”刘思坤说自己是一个特别需要安全感的人,当“碰钉子”时,他会想起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平和与从容,“有了这种感觉,我就会马上回到自己的方向上来,这也是我‘摆渡’自己的一种方式。”

在时间的洪流中,平凡的人只是随波逐流,而真正的思考者会站在岸边审时度势,把握住时间的脾性,驾驭时间,驾驭生命。刘思坤一直坚信,时间可以改变一切,而他又不只是时间的崇拜者和追随者,更可贵的是,他巧妙地从时间这位长者身上汲取着生命所需的养料,践行着,探索着……

记者:赵昕 韩晗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