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为爱撑起一方天空

作者:代丹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9-05-10

字体:


在喧嚣的尘世中

在庸碌的生活里

当你懒散度日 抱怨城市生活的单调乏味时

你可曾想过 每天

还有那么多眼泪等待我们擦拭

那么多干涸的心灵等待知识的润泽

那么多柔弱的肩膀等待我们去扶助

 

朋友你可曾听说过这样一个地方

那里青山环绕,但层峦叠嶂的群山却将探索的目光阻断

那里树木青翠,但交错的枝杈却将渴望飞翔的翅膀折断

那里乡径蜿蜒,但崎岖的山路却将发展前进的步伐桎梏

这个地方就是毕节,贵州的一个贫穷地域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贵州毕节的贫穷超出人们的想象。在那里,人们生存现状让人触目惊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看不到外界的飞速发展,是连绵不绝的大山,还是停滞不前的脚步无奈现实背后所不为人知的东西值得世人去探索。下面,请跟随记者的笔触,在支教服务队的引导下重新认识贫穷的原本。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贫穷的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接近贫穷的内心,给贫困一个肩膀,为爱撑起一方天空。

 

生活环境的苦楚 现实的无奈

 

毕节,地势险峻,土地贫瘠且多为山地,人均土地较少,当地人以玉米为主要作物。由于贫困以及交通不便,人们对外界的了解有限,甚至有人从来没有去过县城。为养家糊口,很多村民忍痛割爱丢下家小纷纷出外打工,但有的人一出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自国务院2004年起推行基层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以来,山区贫困儿童的上学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六羊村(我们支教的小学——路羊希望小学所在地)每位儿童一学期的支出不会超过66.7元,但是由于六羊村是纯农业村庄,耕地基本上是坡地,所能种植的经济作物只有核桃和烤烟且没有什么规模,许多居民的生活十分困难。从我们得到的路羊希望小学贫困学生名单中可以看到家庭人年均收入在450元以下的学生就有63位(路羊希望小学共有学生297人)占学生总数的21.2%。在我们眼中也许不算什么的几十元钱在当地就是笔不小的数目。在我和曾畅同学所带班级里(包括一年级及学前班的学生)有的孩子的衣衫可以用褴褛来形容,有的孩子没有鞋穿,有的孩子稚嫩的脸蛋被污物弄的很脏。

 

引自赴贵州毕节支教服务队队员秦晗煜的总结

 

教育意识的偏颇

 

面对贫困,贫困山区的人们最需要做的就是走出大山,而对于孩子走出大山最现实的方式就是接受教育。2007年赴贵州毕节支教服务队队长杨虎在谈及教育问题的过程中一直在强调思想的作用,他说:“一个人成功与否,不在于拥有多少知识,而重在拥有自己的理想,并拥有为之奋斗的决心;一个有志气的人即使条件限制,也会在现有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

 

其实支教所能给予他们的只是走出去的希望,物质上的东西只能解决眼前之需。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却能够激励他们改变贫穷现状信心。当地对于接受教育的意识如何?本站记者带着疑问拨通了当地已经辍学在家的任明贵的电话。

 

观海听涛:你为什么退学了?

任明贵:没钱交学费。

观海听涛:你们上一年学要花多少钱?

任明贵:初中的学费跟生活费连起来一年大概要七八百,我们一般读到初中就不读了。

观海听涛:你现在在家干什么?

任明贵:种地,除了种地没别的可干。

观海听涛:有没有想过出外面去赚钱供自己的弟弟妹妹上大学?

任明贵:没想过。上大学有什么用,毕业后不也一样要靠自己找工作吗?听说有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上了大学依然找不到工作,教育对于他们早已不是生活必需。在倡导科教兴国的今天依然有人在质疑教育的作用,无知已成为人们致富的第一桎梏,要引导他们走出贫穷,首先还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观念。

 

思想上的惰性

 

思想上的惰性也是贫穷的原因之一。杨虎等人在毕节支教时也进行了一些家访,有一天他们正在一个困难户家中访问时听到门外一人问村长:“我家比他家困难,为什么不去我家?”(家访后志愿者会给予贫困家庭一定的资助)难道接受别人的捐助是如此的理所当然吗?杨虎在听到这话时感到很难受。后经了解才知道当地因土地贫瘠财政收入极少,近几年来一直在接受着外省的援助。

 

或许是接受的援助过多反而让当地人坦然地等待并争取外界资助,而从来没有考虑过如何努力改变现状。外界在给以这些贫困地区扶贫时是否要考虑改变某些方式,一味的资助必将导致部分人思想上的惰性。

 

从贫穷说开贫穷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贫穷的原因都有惊人的相似,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见解,现摘录校内网上“东乡行”回复如下:

 

东乡行  05-01 15:30

回复代丹: 教育落后,人们闭塞在大山里,不能看到本地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等等其他能够开发的优势,所以经济发展的潜力没有被开发出来。主要是人们的知识能力不够。这就得靠教育。但是我觉得这不重要,我们去东乡做事只是想实实在在的做点有用的事情。我们解决不了那些问题。但我们能改变一点点就足够了。

 

 

陆信礼老师认为贫困依然是因为当地人依然守着很多年固守不变的观念,例如安土重迁、因循守旧等,贫困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观念问题,要彻底脱贫致富应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向他们传播先进的发展观念。

 

面对贫穷,最无辜的是当地的孩子,他们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的童心,却因为贫穷而拥有不一样的童年。在玩耍的年龄,他们过早地担起家庭的重担:到山上收玉米、割草喂牛、照看弟弟妹妹、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到火车道旁卖东西,贫困的现状不得不让他们过早地尝试生活的艰辛。换一个生长环境,或许他们正在妈妈的怀里撒娇,每天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他们,社会在感叹命运的同时是否应该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给他们的梦想一个起航的风帆?

 

 

 

稚嫩的肩膀 挑起路的绵延 

 

支教团 爱心传递的使者

 

每年我校暑期赴贵州毕节支教团会组织一定的人员前往贵州支教,希望能让那里的孩子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美好,激励他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每次出发前支教队员都要经过周密的计划与准备,2007年赴贵州毕节支教的杨虎在谈及为期一周的支教时说到:“出发前我们准备教授一些常识包括地理及一些国家实事,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我的理想’,发现他们对外界很好奇。”其实在支教团赴毕节之前孩子们并没有自己明确的理想,当为期一周的支教之旅结束时他们惊喜地看到大部分孩子已经明确了他们的目标。当杨虎让每个孩子说出自己理想时,大部分孩子说自己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其中也有想当科学家、医生等。路洋希望小学(杨虎等人支教的小学)的王宗业在给支教服务队队员李海燕的信中说到:“老师,我是一只神鸟,会飞起来,飞出大山。”2007年的支教很成功,赴贵州毕节支教团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他们仍在继续。

 

  

 

支教团队员在路洋希望小学

 

现赴贵州毕节支教团负责人翟晓杰在接受本站记者采访时说到:“暑期即将来临,今年我们仍然要赴毕节支教。我们支教的目的不是给他们带去多少知识,而是给他们带去理想,知识是会被忘记的,但理想却能激励他们对产生对于山外世界的渴望。至少让他们开阔眼界,努力改变现状,让他们的下一代走出大山。我们每年暑期去支教一次给他们打气,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并教授孩子们一些简单常识,希望孩子及家长坚持自己的信念。当地如此贫穷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外界并不了解,改变现状要从改变思想开始。

 

其实我们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我们用集体的力量去帮助他们,相信总有一天那里的人们一定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脱贫致富。

 

其实支教服务队不仅影响到山区的孩子,也影响到海大的学子。很多人在了解到贵州山区孩子的生活现状时纷纷表示愿意前往贵州支教,而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孩子们的人生。2008级电子信息工程的马梦娟说:“其实对于一个孩子,他需要的不仅仅时物质上的帮助,他更需要精神财富。我们所给予他们的物质上的帮助只能解决目前的困境,而精神上帮助却能使他们终身受用。我想如果我能够去支教的话我能向他们传达的信念是即使没有晴天也可以在心中挂一轮太阳的乐观态度,让他们的每一天都活出自己的精彩。我要让他们知道,人生的美好并不在于穿漂亮的衣服、住豪华的别墅,而在于在艰难险阻前是否能保持微笑。”

 

我们已经做的实在太少,我们还要做的依然很多。我们还在路上,希望毕节孩子们的梦想会一直延续,不会因为贫穷而改变。赴贵州毕节支教服务队给孩子们带去的也许只是几根羽毛,但希望他们能够找到飞翔的动力,向着未来飞去。相信未来,我们一直会在他们的身后为他们撑起一方爱的天空,默默地祝福。

  

记者:代丹     图片由支教团提供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