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指尖音乐 品泽欧韵鱼山

作者:徐洁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09-04-24 字号:

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杳而弥深。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地,余霞绮天,此一境也。再读之,则烟涛顷注,霜飙飞扬,骏马下坂,泳鳞出水,又一境也。卒谈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淡而淡,倏然而远也。

——宗白华

 

 

建筑与艺术

 

    以上是宗白华引蔡小石《拜石山房词》序阐述艺术美感品位的三层境界。建筑与艺术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品,既是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又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建筑艺术,从专业角度定义,就是通过建筑的形体、结构方式、内外空间的组合、建筑群以及色彩、质地、装饰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实用艺术。自古以来,无数心灵手巧的建筑工匠通过砖砖瓦瓦来构建自己心中的艺术圣殿,为人类文化史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财富,成为点缀在文化绿荫的朵朵奇葩,明丽在滂滂沱沱的世界之源。

 

建筑艺术,歌德盛赞之为“凝固的音乐”,鲍列夫也以“石头写成的史书”赋予建筑艺术一层历史般的厚重。建筑大师贝聿铭有句名言:“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无论是巴黎圣母院的庄重精美,还是郎香教堂的简约奇异……土砾砖瓦都散发着文化艺术的芬芳,摄魂动魄、令人暗自嗟服。其实,建筑艺术本身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外在的形式之美,更在于它的实用价值,建筑实用价值的根本意义在于它提供的内部空间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构成的一种适应性关系。如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飞檐,使巍然矗立的建筑“如翼斯飞”,让沉重庞大的建筑形体充满了灵动之美。其发明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据考证,它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解决采光和防止溅雨等技术问题。又如故宫宫殿大门上的红门金钉,今天看来极具装饰意义,但最初也只不过是连接木板和横串,在钉上加上帽以防止被雨水腐蚀罢了。

 

其实,建筑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内在价值,或许就是一片屋瓦、一方石砖,就蕴藏着耐人寻味的艺术价值。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岛、走进鱼山,共同体验神秘的欧式建筑之旅吧!

 

青岛的欧式建筑

 

    太阳一点点升高了,一座座山头被照亮了、一个个海岛苏醒了、一片片海湾热闹了起来。上千座散发着欧陆风情的异国建筑,也会在淡雾般的晨晖中,勾勒出铜版画一样的城市轮廓。这,就是青岛的早晨,伴随着教堂肃穆的钟声、巨轮入港的汽笛……渐渐的,迎来新一天的朝阳。

 

 

印象·青岛

 

 

红瓦绿树 碧海蓝天

 

 

青岛的欧式建筑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这座城市的单元色,而碧海荡漾着的点点白帆,又可以与众多沿海欧洲小城相媲美。欧洲人称这里是“东方瑞士”,德国人却说这里更像是“小汉堡”,美国人将其比作“东方的夏威夷”,而日本人称其为“中国的银座”……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1897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36签订《胶澳租借条约》。从此,胶澳沦为殖民地,山东也划入德国的势力范围。1914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1938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962,青岛解放。

 

    其实,青岛并不是一个仅仅注重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城市,从青岛坎坷的解放史可以看出,历史赋予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迎宾馆、总督府……都无一不想我们诉说着当年青岛的血雨腥风。如今,它们依旧静静地矗立,给青岛披上了一层神秘的欧式面纱。

 

海大鱼山建筑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青岛湾畔,这座具有85年历史的全国名校,不仅在发展壮大中广招四海贤士,也见证着青岛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的车轮轻轻碾过,留下的有战争的苦痛、有拼搏的热血……当年的那人那景或以不在,但那依然矗立的古槐、静穆守望的砖瓦,无一不记录着岁月的雕琢。徜徉在海大鱼山校区,历史的气息清晰可闻,仿佛跨越了千年的脚步,向着我们的心田款款而来。一座座德式建筑岿然而立,虽然饱经岁月的沧桑,门墙斑驳、树影阑珊,可冥冥之中却散发着一种挥之不去的神秘与厚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鱼山建筑,一起去感受建筑之美……

 

    六二楼

 

 

    1914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在此处建立了日本中学。194962,青岛解放,此楼故得名“六二楼”。整个建筑为典型的日式仿欧建筑,气势如虹,磅礴大气。

 

 

 

    海大校门:入口处采用对称式的设计方案,强调了轴线以及秩序性。两侧石柱象征着灯塔,与“六二楼”楼顶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并具有横纵两个维度的延伸和对比。石柱的大尺度使得大门的尺度相对变小,形成一种平易近人又不失严谨庄严的氛围。只是大门的伸缩门,放到这里,略显廉价,减弱了石材的整体质感。

 

    水产馆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馆是德国在占领青岛期间于1903-1906修建的第二处固定兵营(第一处是伊尔蒂斯兵营)。据说,此处兵营是为了纪念德国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将军。整个建筑洋溢着德国新哥特式风格的特点,鹅黄的墙体镶嵌着雕工精致的山花图饰,这就是德式建筑中典型的山花墙。在房体顶端,一座石鹰浮雕赫然立于眼前,石鹰怒目而视、展翅欲飞、岿然站立,象征着德国军队的侵略野心。此外,水产馆的别具一格的铁艺花门也尽显铁艺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拱门的线脚疏密有致,却无繁复冗杂之感。整体的主立面运用了方形、圆形、尖拱三种形式的开窗,搭配合理、别具匠心。拱门采取超人体尺度的设计,磅礴大气,气势恢宏。真正的大门深陷在内部,处在阴影之中,在色彩的重度上与立面形成了强烈对比,并且自然的形成了门厅,营造了一种灰空间(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既起到避雨的作用,又能够使人的心理在室内外空间变换的时候得以缓冲,丰富了空间秩序。 

    闻一多故居——“一多楼”

 

    闻一多:著名学者,诗人。1930年至1932年夏,闻一多先生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院长。《谈商籁体》、《离骚解估》等大多在青岛撰写。

 

“一多楼”外景

    “一多楼”位于校园东北角,原来只是一幢德军俾斯麦兵营的营房。小楼是一幢独立式建筑,分上下两层。有木制挑檐,勒角和门窗的劵顶镶嵌花岗石,整个建筑朴素大方、轮廓鲜明。粗犷的花岗石墙壁,红色筒瓦覆顶,狭长的窗口饰以美丽的西式图案浮雕,楼内布局至今完好保留原有格局,显得既古朴典雅,又颇具异国情调。

 

    在楼前有一座花坛,花坛两侧还两棵雪松。正中竖立着闻一多先生的半身大理石雕像,这座雕像由青岛雕塑家徐立忠先生雕刻而成,座上的碑文是他的学生臧克家撰写的。一多楼现已开发成“闻一多故居展室”。

  

体验建筑构造之美

 

    有句话说得好:细微之处别有洞天。建筑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它们外观上所表现出的恢宏大气,每一个细节、每一寸土地,仔细观察,都会感受到它们的精巧细致实用之美。


石材的质感与玻璃的通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粗糙与光滑、坚实与透明,使得各自材质的特性更见鲜明地表达出来。在功能上,面朝西面的组窗有效地遮挡了阳光,解决了太阳西晒的问题,令人称奇。

 

楼梯具有简洁的风格,在终止两端采用莲花形的精心设计,风格统一却又不失变化,一气呵成,显得大气古朴。

 

仰拍的胜利楼有种别样的威严肃穆。微微上翘的雨棚使得建筑整体灵动活泼。建筑整体对称,局部变化,不显呆板。上部的石条呼应了中间与下部相同的材质,中间的那一条石材起到了控制中心轴线的作用,虽过于高长,却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

 

“六二楼”是鱼山校区的标志性建筑,白色的墙壁运用雕塑的手法,在石材上雕刻出凹凸有致的肌理。阳光普照之下,仿佛大海的波浪,形成了统一而富有节奏的韵律感,更增加了光影变化的效果,丰富了建筑的立面。




①③老虎窗具有采光通风的功能,其采用是海大建筑的一大亮点。两种形式的老虎窗适应了不同坡度的屋顶,与整个建筑相得益彰,是建筑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毛石的质感和颜色的运用恰到好处,正确的反映了建筑应有的体量感。构图中,点(窗台)、线(屋檐)、面的丰富结合,加之阴影的变化,使得建筑的立面十分丰富。

 

室内外没有形成明显的高差,有可能引起雨水倒灌进室内。设置了凹槽,在形式上起到了提示人们分割室内外的作用,但对排水来说贡献不大。

 

 

圆弧形的拱门尽显楼体的恢弘与华美,细部的制作更体现出出整个建筑的品味,波浪的设计,使的建筑内外的风格统一,洋溢着灵动之美。

 

女儿墙富有变化的光影与形态,使得仰望之凹凸有致。爬山虎的存在使得建筑在冬夏两个季节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皮,并在夏天起到了天然的隔热作用,节约了能源(空调),也在垂直方向上增加了绿化面积,实现了绿化从二维向三维的自然过渡。

 

建筑内部的装饰比较简洁,只是在主要的墙面上设置了精心设计的壁灯,在满足照明的基础上,夜间在墙壁上会形成独特的圆形光斑,与四方的建筑形体形成对比,使得建筑在白天于晚上形成不同的风格。

 

运用建筑中浮雕的做法,使得建筑更加有艺术性。

 

    从建筑与艺术,到青岛的欧式风格,再到鱼山校区建筑体的细致解读。相信现在的你一定会对身边的这些看似平凡的建筑体有着不一样的感觉。且将心头的烦恼与重荷抛之脑后,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带上一份好心情,扬起头,尽情观瞻这些伟大的艺术品吧。

 

记者:徐洁    摄影:观海听涛    图片处理:王琦 徐洁    技术支持:董良(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新闻链接】

 

点击欣赏:图派·欧韵鱼山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