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补充采集

社会媒体报道海大荟萃:服务社会篇

作者:新闻中心资料室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9-04-17

字体: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使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必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要求我们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而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与技术的转化基地,正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所在。

中国海洋大学作为国内领先的海洋科研院校,在其所引领的海洋技术“蓝色革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如此,作为一个综合性院校,海大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厚基础、宽口径的综合性人才。在海洋大学人文气息的熏陶下,海大师生积极走入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以大海的胸襟融入社会,以大学的底蕴辐射社会,用技术促进经济,以人文教化社会。

大学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同时也是城市、国家不可或缺的文化、经济主体。大学的发展依赖社会,大学的成就又回馈社会。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因此只有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才能成就双赢。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海大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发展校内各项事务。建设“三个一”工程,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从机制上改良大学生就业环境;帮扶灾区、助学贵州,在回馈社会的同时教育青年;与社区共建大学后勤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大学在拉动内需方面的作用,关怀城市民生;向社会开放图书馆,让城市居民共享大学文化资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正是海大所追求的治校理念。

关注食品安全 维护公众健康

近年来,食品安全、污染环保问题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为了人民的生存与健康、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无数的科研人员投入其中,进行研究。海大的教授们就是其中孜孜不倦的一份子。

为解决河豚鱼的安全食用问题,海大宫庆礼教授历经7年试点,形成安全食用河豚鱼的HACCP管理体系;鱼翅汞污染,林洪授向公众分析我国水产品监管漏洞,警示公众污染与捕杀的恶果;而麦康森教授在2007年就曾预言奶粉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今年更强调提出严格的质量认证制度。众多民生问题,在成为热点的同时,也就期待着专家的权威解释和引导,“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这是一个认识的进步。下一步,我们应向公众普及什么是安全的,怎么才能做到安全。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制度,不要等着天大的事情出现了才发现,我们应进一步提高危机处理和降低损失的能力。”——海大麦康森教授

【点击】食品商务网:“河豚鱼调查报告追踪” 安全食用河豚鱼七问

【点击】农博网:人类污染造就水银鱼翅:吃了等于给自己下毒

【点击】半岛网:人大代表麦康森教授就食品安全问题接受媒体专访

共克时艰 就业帮扶频出招

当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世界范围内的失业危机同样直接冲击着大学毕业生的前程。尽管就业难题的根治不可能由高校来完成,但是遵循着以人为本的精神,高校同样应该对学生负责、促进学生就业。高校是直接面向市场输入人才的窗口,社会各界都在为解决失业危机而努力,高校更不应例外。

在这一问题上,海大已早早着手,帮扶困难生、打造“三个一”就业平台等举措不断出台,今年更定出了就业90%的死目标。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全国人大代表吴德星在两会中接受记者采访,谈及就业问题,他表示,今后海大的一个努力方向就是培养有创业智慧的人才。“如果我的学生毕业后在创业上真正有本事,不但能解决个人就业,还对学生群体的共同创业有一个推动。这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点击】中国教育信息网:中国海洋大学帮扶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

【点击】半岛网 :海大校长吴德星:就业难的根子不在扩招

【点击】人民网:建设“三个一”工程 共享就业资源平台

感恩社会 海大学子献爱心

高校是国家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他们往往有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和关怀。因为他们深知高校的维系取之于社会,人才的培养有赖于社会,因此作为受惠于社会的一员,他们更知道回馈社会。因此,学校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使学生明白做人立世的意义。海大学子在贵州山区几度来往,为孩子们筹集生活、学习的资料;他们走进灾区,向孩子们传达未来的希望;他们声援“地球一小时”,为地球和人类的将来祈福。祖国的将来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充满社会责任感的青年。

【点击】新民网: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携手青岛媒体赴黔献爱心

【点击】青岛电视台:海大学子支教贵州

【点击】青岛新闻网:海大“三个一”爱心回访活动

【点击】现代教育导报:海大女研究生十万言记载支教历程

【点击】青岛传媒网:大学生要把阅览室搬进灾区

不断创新 促国家经济发展

21世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被体现的淋漓尽致,科学技术落后了,经济就不能快速发展,“赶英超美”更无从谈起。因此,我国每年都会投入很大人力、物力、财力在科技上。而高校正是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作为一所211985高校,中国海洋大学多年来科研成果丰硕,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及经费总额逐年增加,主持和参与了多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项目。

【点击】经济参考报:海洋微藻有望破解“后石油时代”能源危机

【点击】青岛日报:植树节植树用上海大研发浒苔系列肥料

【点击】农博网: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研发海洋水稻

【点击】科学时报:中国海洋大学刘贯群小组:克服灌区盐渍化的一条新路

【点击】农博网:麦康森——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业

【点击】人民网:董双林团队与“盐碱地的改造”:让盐碱地渔泽乡

基础建设 服务学生也惠及百姓

一所高校就是一个小的社会,除了教室、宿舍外,还要建设其它各项基础设施。怎样利用基础设施的建设服务惠及周边社区百姓,中国海洋大学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道路。学校不仅将新建设的图书馆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还与驻地社区合作建立后勤服务基地,既解决了后勤配套不足给学校师生带来的不便,又带动了驻地的经济发展。

【点击】青岛早报:海大体育馆下周验收迎大赛

【点击】新浪网:崂山1.2亿建海大后勤服务基地

【点击】青岛新闻网:1.2亿建大学城供海大使用 设施全配银行商场

【点击】今日60分:海大新图书馆向社区居民敞开

优秀学生服务社会 为校争光

学生是一所高校的主力,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够直接反应出学校的教学水平。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学校就会对学生灌输“学有所成,回报社会”这样一种理念。海大人也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作为社会未来的主人,积极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服务社会,为国为校争光。于是,神七发射场地我们可以发现海大人的身影,清除浒苔的战斗中能看到海大学生在挥汗,即使是奥运会的冠军领奖台上,也留下了海大人的足迹。

【点击】青岛晚报:海大女生尹洁为发射定“分秒”

【点击】青岛日报:高校师生投入清理浒苔攻坚战

【点击】新华网:近千名奥帆赛城市运行志愿者上岗

【点击】人民日报:一箭穿越四年时空—记中射箭选手张娟娟

【点击】央视网:亚洲沙排巡回赛泰国站 选手岳圆/张丹夺冠

虽然是一所科研型院校,但海大的毕业生不仅仅在科研岗位上做着自己的贡献。成功的方式有很多,为社会服务也不止一种途径。

【点击】海大毕业生当选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

【点击】辽宁新闻:海大毕业生郭泰麟创业故事

【编者按】

几十年来,海大在国家、社会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学术水平稳步提高,软、硬件设施日趋完善,成为了一所211985名校。海大在学校建设各方面硕果累累,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年来,学校取得众多科研成果,在海洋领域掀起了一次次技术革新的浪潮;众多优秀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充实了国家的人才资源,并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今,学校更以开放的思路在探索高校、社区共建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子。

高校是人才库,高校是技术源。海大人将以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高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为国家建设提供技术动力和智力支持。依托社会、回馈社会,这种互惠共赢的模式将是未来高校建设的大势所趋。

文/编辑:新闻中心资料室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