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补充采集

社会媒体报道海大荟萃:中国海洋大学学子风采

作者:新闻中心资料室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8-12-23

字体:

如果要从成就上评价一所大学,那么它应该包括两项主要指标:科研的产出和人才的产出。人才是新世纪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大学负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为国家海洋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是中国海洋大学所一直追求的目标。8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海大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体现了符合教育规律、引领时代潮流、富于学校特色的先进性。

早在20世纪20年代,学校就提出了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需要”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海大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这一主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至2002 年,学校以本科教学计划修订、课程体系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初步构建起了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近年来,海大更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建立了以“一条主线、二个课堂、三种方式、四个保障、五条途径”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海大的教育教学工作。各方面的人才在海大茁壮成长,海大的人才培养初现成效。

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海大学子学术丰收

当代大学生,急需自己动手的创新精神和广阔的知识面。而在这方面我校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促进本科人才培养的导向,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带进课堂,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发展前沿,培养学生尽快产生研究兴趣,尽早形成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学校以科研为主要任务的实验室均以不同形式向本科教学和本科生开放,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特别是优势特色学科教师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都有本科学生参加工作,学生自拟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大多是在这些实验室的支持下完成的。这也是同学们取得这些成果的根本。

而学校的这些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开阔了学生视野,让同学们了解了世界的丰富性与事物的多样性,培养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而这些措施的益处,也不仅局限在理工科研究方面。海大学生,已经在各方面展现出了他们的才华。


【点击】青岛新闻网: 海大师生研制神奇代步车

【点击】青岛新闻网:海大女生尹洁为发射定“分秒”

【点击】齐鲁晚报: 海大两学生将赴南北极考察

【点击】新华网:“川杯”日本知识大赛落幕 海大获团体第二名

【点击】青岛新闻网:海大夺机器人大赛击剑金牌

【点击】山东教育网:海大学子参加首届“奥帆”杯驻青高校大学生德语辩论

【点击】山东教育网:海大学子喜获第八届“齐鲁晚报杯”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提名

爱心之花 盛开海大

只有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才能为人所尊敬;只有富有爱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面对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艰难的求学境况,海大女研究生放下舒适的生活,走进大山、走到孩子们身边;面对南方百年一遇的雪灾,海大师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社区、在老人公寓,处处都有海大志愿者们的身影……

【点击】现代教育导报:海大女研究生十万言记载支教历程

【点击】青岛传媒网:海洋大学志愿者重阳节走进老年公寓

【点击】半岛网:216名志愿者进社区服务

【点击】青岛新闻网:开学第一天 海大等高校师生为灾区捐款

2008512,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这一天,中华为之震颤,这一天,在中华儿女心中留下深深的创痛。国殇,激起海大学子深深的爱国情怀。大街上的黑色丝带承载起对灾区的哀悼与祝福;为了灾区儿童的爱心传递在海大悄然进行;而毕业生们则放弃最后的聚会,他们用给灾区捐款的方式毕业……


【点击】人民网:海大毕业生向地震灾区人民献爱心——省下一顿饭 奉献一片情

【点击】青岛传媒网:海大学子为四川灾区留守儿童传爱心活动

【点击】大众日报:街上飘起“悼念丝带” 洋大学学生发起 岛城市民积极响应


奥运是我们的梦想,我们是奥运的主人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不只是运动员的奥运,更是全民的奥运。身在帆船之都青岛,海大学子以主人翁的姿态迎接奥帆赛的到来。国际社会的动荡,在全国激起大学生的强烈反响,但是作为奥运的主人,我们保持着冷静;浒苔在青岛海域肆虐,海大学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们与解放军一起携手投入战斗。直至火炬在期盼中来到身边,我们伸出欢欣的双臂——奥运,青岛欢迎你!

【点击】人民网:海大等高校师生投入清理浒苔攻坚战

【点击】青岛电视台: 海大师生 立足本职 爱国奉献

【点击】新浪奥运:海大学子火炬传递彩排结束仪式

而在奥运志愿者的队伍中同样活跃着来自海大的同学们,烈日下、风浪中,他们是为奥帆护航的使者;城市的大街小巷里,一个个服务站构成了传递友谊和爱心的网点。


【点击】青岛电视台:残奥会火炬手张知春再难也不放弃

【点击】青岛新闻网:海大志愿者记分员 每天漂6小时承受晕船日晒

【点击】新华网:海大等近千名奥帆赛城市运行志愿者上岗

奥运历史性突破 海大制造

08身在奥运年,怎能不谈奥运。中国奥运代表团在奥运会上优异表现震惊世界。而在这耀眼成绩的背后中,不乏海大人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国帆船帆板队共18人。而我校就贡献了五位。他们分别是49人级帆船队运动员李非、胡贤强,英凌级的于艳丽、宋夏群和参加芬兰人级比赛的张鹏。青岛是帆船之都,作为奥运会协办城市,奥帆赛在青岛的举行更提升了青岛乃至海大的知名度。

而海大健儿在奥运会上最出色的成绩是出自射箭场地。张娟娟射落北京奥运会女子个人射箭金牌、团体银牌。1/4决赛、半决赛和决赛中她连胜三位有着梦之队之称的韩国选手,其中包括卫冕冠军朴成贤、世界纪录保持着尹玉姬,夺得中国射箭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成功打破韩国人对射箭女子个人金牌的垄断!姜林也获得了射箭男子团体铜牌,为中国男子射箭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点击】新华网:射箭男团首获奥运奖牌海大姜林发挥出色

【点击】科技日报:张娟娟 这一刻我们等了24

【点击】中国教育报:张娟娟 天生就是射箭料儿

【点击】青岛新闻网:张娟娟回到母校赠弓箭

【点击】QTV2:张娟娟等奥运健儿 凯旋回青

【点击】QTV1:张娟娟等奥运健儿受到海大表彰

【点击】人民网:张娟娟感动中国的奥运女性之一



此外于大伟作为国家男排的副攻出战北京奥运会,仲敏维参加了奥运会男子三级跳远的角逐。九位海大奥运健儿在赛场上的拼搏,充分体现了海大人善于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勇于挑战和超越的气魄,是奥林匹克精神与海大精神的和谐统一。

【点击】青岛新闻网:三级跳选手海大小伙仲敏维从不抱怨训练苦

【点击】青岛传媒网:海大大二学生仲敏维

【点击】青岛新闻网:看海上"飞帆" 海大两小伙今日出征

【点击】青岛新闻网:海大兄弟征战奥帆

【点击】青岛新闻网:海大学生代表中国扬帆 为训练12年未回家

【点击】大众网:中国海大49人级帆船队将出征2008奥帆赛


成功再定义 勇敢走出新路子

虽是科研型院校,但从海大走出的青年们绝不仅仅是科研人才。成功的方式有很多,人才的类型也绝不止一种。

在海大注重实践、鼓励创新的氛围中,海大学子将眼光投向广阔的天地,从中走出了投身基层的“大学生村官”,也走出了勇敢的自主创业者。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突出的今日,他们的成功将重新定义大学生的未来。

【点击】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大毕业生当选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

【点击】山东新闻网: 21岁海大学生三年拥有2公司

【点击】青岛传媒网:海大毕业生 创业送外卖

【点击】CCTV.com新闻联播:海大留学生卡佳(中文)


关注时政 不落人后

温总理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少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未来世界的生力军,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拥有着极高的创造性和理解能力,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关乎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注定是多事之秋。漫步在海大校园中,随处可听到海大学子对时事的热议。而“神七”飞天,奥运开幕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等大事都是海大师生课堂内外讨论的焦点话题。海大学生,是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洞察力的现代大学生。


【点击】人民网:中国海洋大学师生热评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点击】人民网:海大师生关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侧记

【点击】人民网:海大师生密切关注两会召开 以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点击】青岛电视台:“神七”实现太空行走 点燃海大学子激情

【编者按】

海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以坚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实践教育两个课堂的作用。并通过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以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基地为主体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以融入国际教育为主体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三种方式,实现以深厚的海大文化强化人才培养、以优势的特色学科推进人才培养、以创新的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以强势的科学研究带动人才培养、以开放的国际教育提升人才培养。

大学是学术的殿堂,而人才,是大学最重要的产品。在海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海大人文精神的熏陶下,一批又一批的海大才俊,必将成为祖国各条战线上的顶梁大柱。

文/编辑:新闻中心资料室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