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补充采集

社会媒体报道海大荟萃:中国海洋大学科研篇

作者:新闻中心资料室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8-11-15

字体:

中国海洋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八十余年来辛勤耕耘,不仅在本科教育层面成绩卓著,在尖端科研领域也同样硕果累累。

海大历来有着重科学研究的传统,始终把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升学术水平和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坚持科学研究进本科人才养的,倡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十五”期,学校得长发展,科研水平高,科研成果丰硕,果及其在全国的步提升,在海洋、水产、环境、海洋药物等领域不仅取得了硕的学术理而且取得了大的经济效益良好社会效益,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誉。

科研建设奠基础,技术转化是关键

科研活动需要强而有力的财力物力支撑,科研条件不仅是出高技术的物质基础,更是吸引科研人才的关键之一。

学校共设置本科实验教学中心18个,下辖教学实验室71个,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还建有各级重点实验室27个,其中国家实验室1个(筹建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生物工程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3个。

2000年以来,学校累计投入1亿元设备购置专项经费装备本科教学实验室;在“985工程“211工程项目建设中,累计投入1.6亿元设备购置专项经费装备科研实验室。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2亿余元,生均仪器设备值2.29万元(表3-2,学校现有单价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562台件,设备总值达2.96亿元。

科学网: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化重点验室成立

科技部:科技部等三部委共家实验建设

国际在线:中国教育部、山东省国家海洋局、青岛市政府共同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新闻网:海大国家文化产业研中心正式揭牌

中新山东网:中国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将落户青岛

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山东省首家海水利用工程中心落户海大

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中国唯一一所历史悠久、以海洋专业为主的大学,一直致力于发展海洋经济,为其提供高科技动力。因此海大不仅专注于理论的进步、技术的研发,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同样关注。学校着力进产学研结合,开发新术、新产品近(个),有动了升级,已实现直经济效益30 多亿;并以青岛国家大学科,建立现代业管理制度育发展高新术产业,增强服务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半岛都市报:海大与舟山市联姻签订共建海洋科技合作协议

商务部网站:威海市海大签订全面合作协议

山东省教育厅: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市市医院(集团)合作建设中

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海洋大学等驻鲁三“211”高校与东营市签建协议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海大科研成果促进青岛碱构建循环经济

农民日报:海大参与天津千万资金支持的四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科研成就,硕果累累压枝低

谋海济国,树人立新。近年以我校为主要依托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为学校跨越式提升水平构筑了崭新平台。在海洋环境预报、海水养殖、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等领域研究成果硕果累累。

而自十五以来,科技经费大幅增加,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居国内涉海单位之首;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4 项,占该计划涉海项目总数的1/3,列全国第10位;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总经费2亿元。十五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 项,省部级一等奖22项、二等奖34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2项;2007年有3 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列全国第11 位。一批教授和团队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新华网:中国科考队首次获取北纬85度深海海水样品

中关村在线:联想深腾1800应用海洋大学高性能计算

华禹教育网:中国海洋大学极地问题研被纳入国家战略层次

农博网:海大生物海藻肥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中国政府首选采购产品”

青岛新闻网:海大夺机器人大赛击剑金牌

科学时报:全国海洋创新成果奖公布青岛占半壁江山

人民网青岛视窗:青岛市三项工喜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青岛日报:中国专利最高花落青岛

青岛日报:青岛8果喜捧国家大奖

青岛新闻网:青岛喜捧11项国家技奖 获奖总数创历年之最

产业网:五项渔业科研果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

海大的科研成果不光在海洋经济领域获得广泛赞誉,在非海洋领域,海大的科研成果同样大放异彩。北京奥运会中,海大研发的“机器人陪练”软件帮助中国男子击剑队夺得首枚奥运金牌;而我校的尖端科研成果——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更是在奥帆赛和“神七”回收的天气预报中立下汗马功劳。

慧聪网: 海大研发机器陪练件功不可没

科技日报:捕风捉影科技保奥帆赛顺利进行

人民网:我国首台测风激光雷达:随帆动 光伴风行

新华网海大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助力神七回收

海纳百川,融汇学术,交流思想

学术交流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交流思想、观念和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启迪智慧、获得灵感的有效途径。学术交流要发挥其应有作用,离不开好的组织形式和策略。

学校积极开展与世界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现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韩国、日本等20 个国家的143 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学校倡导成立了国际涉海大学协会,成立了中德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参加了中美10+10大学联盟。加强了与国外高校的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而在国内我校也成功举办了2007年的海洋领域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和水产科技论坛。

中国海洋报:海洋领域全国博士生学论坛在海大举行

中国农业信息网:2007水产科技论坛成功举办

新浪网: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生物多样性研讨会青岛召开

中国海洋报: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学委员会扩大会召开

青岛日报:中国海洋大学承办“973”海类专题研讨会

人民网青岛视窗:青岛文化发展坛在海大开幕

中国气象报社:海大表参加全国气象宣传工作会议

乘风破浪,海大学子科考启航

科学考察是科研领域的一项富于挑战性的任务,不仅需要拥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考察经验的科考人员,还必须有较强的科研物力、财力做后盾。拥有“东方红”2号大型科学考察船的海大在科考领域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

20 世纪以来,极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备加关注的潜在利益空间。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国家在南极和北极分别组织开展了22 次和2 次科学考察,海大校友发挥了骨干作用。其中,我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 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我校毕业生,中国第一位登上南极的海洋学家、第一位徒步考察南极的海洋学家、第一位南北两极都登上的海洋学家均出自海大。

新华网: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探测冰间湖

人民网青岛视窗:4000吨级海洋科考船项目在青启动

青岛新闻网:国人首次北冰洋越冬考查 岛城两学者加盟

和讯网:海油工程:与九所高校实施科研战略合作

编者按

海洋科技是国家海洋事业的重要支撑。多年来,海大人始终是国家海洋科技的骨干力量,在海洋综合调查、海洋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及推广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新的世纪,海大人锐意进取,学校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被誉为谱写海洋的“蓝色华章”。海大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坚持“突出自主创新,着力重点支撑并重,协调持续发展”的方针,围绕学科高,建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队伍进基础研究、强化应研究,加强研究队伍目和成的整合,形成性科研题,通过科学家的与过程管理,出了丰硕的科研成

吴德星校长认为:本科教育是大学的基础,而科学研究则是一个大学强校的载体。在科研促进教学的思想指导下,中国海洋大学正在向着建设界知名、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进发!

文/编辑:新闻中心资料室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