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的大学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喜欢拿着摄像机拍来拍去,反映自己的生活和经历。他们对生活敏感热爱,希望用影像来表达自己眼中的世界。奥运前夕,在岛城广为流传的《北京欢迎你》青岛版――《青岛欢迎你》就是出自他们手中。2006年引起网民深思的DV剧《马加爵》,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是什么让他们喜欢上了拍DV?在拍片中他们又经历了哪些困难?得到了哪些欢乐呢?近期,记者采访了几位DV爱好者,请他们讲述自己的影像故事。
中国海洋大学有一个视频海大组织,经常拍一些DV短剧,刘玉松老师是这个小组的指导老师,而他本身也是海大毕业的学生,学生时期还拍过一部影片在学校公映过。
当年拍电影辛苦又愉快
刚工作一年的刘玉松还保留着学生的朝气和热情,谈起自己拍片的事就滔滔不绝。他当学生的时候拍过一部讲述学生生活的片子《1969》,在学校公映过,他拍摄的一部公益片还得过学校的最佳影片奖。“我上学时读的是教育系,其中有一个传媒研究方向。我喜欢看电影,觉得能从电影里面借鉴很多生活经验,就想自己也拍一部影片,阐述对生活的理解。当时我们的设备是向学校借,4万多块钱的索尼摄像机,很专业呢。而且还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就算现在看来,这部片子的拍摄水平也都是比较高的。”谈起自己的作品,刘玉松非常骄傲。
“不过当时也很辛苦,由于大家的时间总是凑不到一块,整个拍摄用了将近一年时间,逃了好多课,五一、十一连轴转,白天拍,晚上剪,真是累坏了。其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一开始拍摄时,大家一片混乱,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原来想好的东西拍起来却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拍移动的镜头时,我们没有轨道,就向图书馆借了个平板车,我扛着摄像机站在上面,同学们拉着我跑……”谈起当年拍摄的过程,刘玉松觉得有辛苦也有收获。
现在学生有想法没行动。
刘玉松当了老师,对于现在的学生们拍DV剧他是怎么看的呢?“我觉得现在很多学生有思想,剧本也写得很好,但却总是无法付诸行动。原因有好多,一些学生总说学业忙,没时间;一些可能没学过专业技术,拍到一半遇到困难就拍不下去了;有些借不到专业设备,无人指导;还有一些学生个性太独立,无法组成一个合作良好的团队。”谈起现在大学生拍电影,刘玉松不免觉得有些遗憾。
“我想可能也跟环境有关吧,如果学校能给学生们更多设备和师资上的支持,应该会有更多喜欢拍片的学生能拍出自己的作品吧。”
记者:桑雯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