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十年岁月如歌、风雨兼程,中国海洋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兼容并包、海纳百川,崇德守朴、求真务实,上下齐心、锲而不舍,心系国运、探索不已”为基本内容的海大精神。“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治学严谨、执教严明、要求严格”的教风,“求是、求博、求精、求新”的学风。20世纪30年代,中国海洋大学即提出“以提高民族文化、研究高深学术、养成健全品格及专门人才为宗旨”。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把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定位于“文史见长,加强理科,发展生物,开拓海洋”,为国家新兴的工业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门人才。新世纪之初,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过总结人才培养经验,分析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大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以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和多样化的培养思路统领人才培养,开始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学校按照“重特色、求质量,先做强、再做大”的总体发展策略,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海大人自强不息、探索不已,特色立校、科学发展,走出了一条谋海济国,树人立新,为建设海洋强国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特色发展之路。
统筹规划 软硬结合 优化教学资源
学校规划围绕实现教学功能而展开,校园建设首先满足教学需要。海大优先保障教学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紧密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满足学校在实现快速发展过程中优质教学资源配置对资金的需求。
“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就不会有一流的大学”。2007年5月海大新建崂山校区图书馆正式启用。图书馆总体面积达45000平方米,现藏书140多万册,中文电子图书10万多种;是一座外形高雅优美、内部功能齐全、舒适实用、服务管理手段先进的高层次现代化图书馆。
【点击】新华网: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启航执行黄海浒苔监测公共调查任务
【点击】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2005年起航
为了培养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学校经常召开教学管理工作负责人会议,研讨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交流教学管理经验,就学校教学管理的日常工作进行交流和研讨;并就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动态,学校教学工作中的新政策、新制度和新规程等进行解读和培训,提高处理教学管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学习教育理论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断强化为师生服务、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意识。
【点击】华禹教育网:第四届全国海洋系统专业人才供需见面洽谈会在海大举行
多元化师资队伍结构 成就人文辉煌
学校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做好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打造了一支以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与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等杰出教师群体为代表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的典范,其中有全国劳动模范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 人、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2 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 人、山东省劳动模范8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4人、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5人。学校于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点击】半岛网:海大18名教师喜获“奖教金” 累计有近百名受奖
【点击】青岛新闻网:第九届“天泰优秀人才奖”重奖18名优秀教师
【点击】大众日报: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评选揭晓 杨桂朋老师获提名
【点击】山东省教育厅:李元峰等教师进京参加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中国海洋大学现有教职工2537人,其中专任教师1298人,博士生导师252人,88.3%的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 47.2%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 83.5%,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名列部属高校前茅。
【点击】人民网:海大德国籍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外国专家“友谊奖”
【点击】人民日报: 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记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
这一支结构相对合理、学科领域覆盖较全的师资队伍,成为海大高水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学校不拘一格,广延名师,在保持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多元化的同时,保证了学术思想的开放性。许多见解各异的学界名流都在“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思想感召下,汇聚海大园,成就了学校历史上的两度人文辉煌。
与国内外高校合作 携手并肩 共创未来
几十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各大高校(如山东大学、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士大学、韩国群山大学等)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师资共享、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图书资源共享、学生培养和校园文化交流、学校改革发展重大举措的合作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这对海大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对今后校际学生联合培养、学者互访、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造就海洋事业骨干力量
80年来,中国海洋大学春风化雨,桃李遍天下。从黄海之滨到大漠深处,从蓝色国土到南北极地,无处不有海大人敬业奉献的身影,他们活跃在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海大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高层次优秀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他们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特别是在海洋事业的发展中成为骨干和中坚力量,作出了突出贡献。
海大现有在册各类学生27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573人、本科生13048人、留学生1118人、继续教育生7319人。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第一个海洋科学博士、第一个水产科学博士都出自海大。全国海洋、水产学科90%以上的博士出自海大。到目前为止,我校毕业生中已有9位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校根据时代进步和社会变革的要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努力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坚持通过各种途径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世界的丰富性与事物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和合作意识。
【点击】人民网:“笹川杯”日本知识大赛落幕 海大获团体 第二名
通过实施符合实际和教育规律的教学运行新体系,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求知渠道,构筑校内外丰富的实践创新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学校师生形成了严谨求实、取则行远的治学风范,在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出志存高远、严谨治学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关注灾区 支持奥运 人文教学 与时俱进
2008年5月汶川地震,震动了中原大地,震动无数华夏儿女的心。 在得知灾情后的第一时间内,学校党团委、学生处就展开了一系列援助计划,拨发了学校首批慰问金;在全校范围内调查地震灾区学生受灾情况,确保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在新生报到时,学校建立健全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政策体系,专门为灾区新生开辟了“特别绿色通道”。
随着奥运会圆满的结束,中国海洋大学正式在全校开设“帆船运动与文化”课程,这是全国高校中第一次开设与帆船有关的课程。任课老师常晓峰表示:“中国海洋大学以海洋学科为特色,开设帆船课程有利于发挥专业上的优势;同时,作为驻青高校,该课程与青岛打造帆船之都的理念不谋而合,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点击】中央政府门户网:我国高校采取多项措施保证地震灾区新生顺利入学
【点击】华禹教育网:中国海洋大学开设帆船运动课程 并考虑开设射箭选修课
【编者按】
大学是探索真理的营地,是孕育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摇篮。回首八十年来的风雨历程,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中国海洋大学虽几经更迭,却始终坚持和宏扬自己的海洋特色,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深化改革,严谨治学,从严治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海洋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海大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学术理念和博大胸襟一脉相承;崇德守朴、求真务实的人文追求和科学态度丝毫未改;上下齐心、锲而不舍的团队精神和坚韧毅力一以贯之;心系国运、探索不已的优良传统和进取精神绵延不断,激励和鞭策着一代又一代海大人,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用智慧与汗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海洋事业的蓬勃发展,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篇章,海大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文/编辑:新闻中心资料室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