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青岛讯 “您的左眼很快就能看见东西了!”日前,青岛骨伤医院的眼科专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晓望社区的党秀竹。在自己家里,党秀竹拉着医生的手激动地说:“多亏了你们啊!虽然我的儿子不在了,但有你们的帮助,我从心里感到幸福。”
党秀竹和丈夫李世铎都已50多岁了。 20多年前,为了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夫妇俩只要了一个孩子。对他们来说,孩子就是全部。但2005年12月,正在筹备婚礼的儿子发生意外去世。两年多来,党秀竹几乎天天以泪洗面,患上了青光眼和白内障,左眼失明。从今年5月起,在街道办事处的组织下,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的学生们轮流陪伴两位老人。他们每周都来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党秀竹的心情逐渐恢复了平静。上个月,她终于同意接受眼部治疗。青岛骨伤医院的眼科专家们立即为党秀竹安排了手术。现在,老人的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在崂山区,像党秀竹和李世铎这样,因独生子女死亡而形成的永久性空巢家庭有46户,其中母亲年龄在46周岁以上的有33户。今年初以来,崂山区通过探索实践,形成了针对永久性空巢家庭的一套物质补助和精神慰藉制度。独生子女死亡后不再生育且未收养子女的,每人每年享受 600元的计划生育公益扶助金,母亲年满60周岁后每年再加发600元;为永久性空巢家庭登记造册,并向社会招募了 140名志愿者,建立了以大学生、部队官兵、教师、社区计生协会会员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库,为永久性空巢家庭提供“零距离”服务。
家住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南崂社区的马美英经营着一个小商店。这个普通的小店,被驻区某部官兵亲切地称为“战士之家”。2006年8月,马美英的独子在执行出海抢修任务时不幸牺牲。从那时起,战士们每逢休息日,就轮流来小店帮助进货,陪马美英聊天。当马美英了解到还有更多和她类似的家庭后,便从中牵线,促成更多的“兵儿子”与空巢家庭结对子。
“今年,通过挨家挨户上门调查,共有11户永久性空巢家庭愿意接受精神慰藉服务,而其余的30多户怕触景伤情,都拒绝了。这些,我们都能理解。我们会按时向他们发放计划生育公益扶助金。”崂山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的局长王绍美说,“我们希望通过发放公益扶助金、招募志愿者参与服务这些方式,呼吁全社会关注这些失去儿女的计划生育家庭,让他们得到更多精神上的慰藉,体会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记者 :赵 琳 通讯员: 宋 娜 薛晓鸣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