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满目,静待买主
八月末,我校迎来了2008级新生,酷暑未消,海大校园里却早已是一派热闹的新气象。在各个学院、社团着手进行迎新工作的同时,一部分同学选择投身到为新生推销商品的工作中,在服务新生的同时赚到新学期第一桶金。
探寻究竟——推销产品,利人利己
你是否也曾在备齐生活用品来校与到校注册后购买之间徘徊不断。对于一个刚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入学时的行李是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最先开始准备的。但相信即使多方考虑,也难保万无一失;即使有家长陪送,也难以带全所有用品;即使制备妥当,也终究会有所取舍。
精心选购,精益求精
到学校购买生活必需品不可避免,很多新生选择到学校后再购买那些不宜长途搬运或者是琐碎的用品。很多有商业头脑的同学更是针对这些购买力群体,进行商品推销。记者对一位推销某品牌英语报纸的同学进行了采访:
观海听涛:迎新期间你打算推销什么?迎新时的学生市场有很大利润吗?
公共管理类2007级吉海倩:去推销XX英语辅导报。在此之前我已经接受了一些相关的培训,样品以及登记表都已经准备就绪。毕竟我推销的东西是同学们所需要的,也是在学习中真正能用得到的,我想应该会有市场。而且我们会到新生宿舍里去推销,这对于新同学来说是很方便的
观海听涛:你选择这样一个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又希望从中可以得到哪些锻炼呢?
吉海倩:首先就是希望能通过这份工作解决一些生活费,家里并不富裕,能有这样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不容易。其次是希望能从中得到锻炼,体验一下生活。最后希望能通过这样的途径多认识一些新同学,建立友谊。其实去推销很锻炼人,各个方面都有。比如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提高一下表达能力。总的来说就是希望能适应一下竞争气氛,能感受一下赚钱的不易。
观海听涛:学校一向鼓励同学们勤工俭学,你对学校的政策了解多少?你下一步还有勤工俭学的打算吗?
吉海倩:这方面我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可以感受到学校对于学生勤工俭学的支持。开学以后希望能找一份“四助”工作,长期的干下去。这既能通过勤工助学解决一些生活负担,也可以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提前适应社会。
学校相关部门观点——减小商业氛围,大力支持迎新工作
回顾往年我校的迎新情景——校园里各大赞助商的横幅、广告随处可见,一片“商机无限”。而在今年,这种情况将大大改观。针对我校今年在迎新工作中部分新变化,记者采访了负责此项事宜的后勤集团企业发展中心主任安太富。
据安太富介绍,在保证学校学习环境和学校形象这一思路指导下,学校尽量减小商业气氛,给予同学们大力支持。具体措施主要是划定摆摊范围,并以收取一定的摊位费,发放临时营业执照,设置纠察人员的方式进行管理;对学生销售的产品进行一定的审核,以保证校园秩序。总之,为新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给新生家长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为同学们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的机会。
在新生报道期间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从而提升我校社会声誉,营造良好校园氛围是海大师生共同的夙愿。为此我校也做出了不同以往的统筹安排,更多管理措施的介入,监督力量的投入都在迎新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学期,新风貌,在2008年,这样的变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在青岛奥运之风的吹动下,海大也更加人文、和谐与美丽。
校园摆摊——家家有本生意经
在崂山校区宿舍区,很多同学已经摆上摊位,准备就绪。“摊主”们统一着装,张贴海报,一副蓄势待发的架势。记者看到各位摊主销售的物品十分齐全。大到脸盆、暖壶、衣架等不便携带的日用品,小到冷饮、零食等副食品,甚至还有同学向过往的人兜售墨水、签字笔、收音机等考试用品,迎新商品真可谓是无所不包。
在这个推销的队伍中各位摊主也许不是同一个专业、年级,但却不约而同的表现着一种精神:热情。摊主在揽客时也各有妙招:有的高声叫卖,吸引新同学和家长的注意;有的微笑上前,询问是否需要自己推销的物品;有的摆上一桌子赠品,用来招揽客户。
经营之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了解的,国际经济与贸易2007级罗海威同学第一次带领他的小团队加入摆摊销售的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此时此刻他们正在感受。
罗海威说:“最初是一个提供兼职工作的学长为我们提供的机会,于是就组织了一些愿意加入的同学,在暑假里大家还曾一起出去亲身实践学习,吸取经验。”第一次做这样的工作,他们还是遇到了一些令人措手不及的状况,“今年的政策变了,学校管理开始介入,各商家间竞争的激烈也超出了我们事先的预计,所以还是有些措手不及,”罗海威在谈到经营的难处时说。在与罗海威的谈话中,记者真正体会到他们工作的价值所在,那就是不要只想着赚钱,经验和阅历才是这些工作给予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入室推销——挑战自我,略有风险
相比于在校园里摆摊卖东西,入室推销更有对客户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因为需要去宿舍里面对面向客户推销产品,所以这项工作对推销员的能力要求很高,具有挑战性。首先要争取销售上的主动,引起同学对商品的兴趣,并愿意听自己的讲解,进而产生购买的欲望是推销员首要解决的问题,有时还免不了会有吃闭门羹的风险。
观海听涛:入室推销这种方式对你来说有挑战吗?能具体说一下吗?
吉海倩:对我来说挑战还是挺大的。主要有三点吧:首先是新同学对我们推销的产品可能存在不认可的情况,一旦谈不来可能会出现冷场的尴尬;其次就是对我们具有排斥心理,毕竟新生刚来,各种情况并不是很了解;还有就是可能因为青岛物价比较高的缘故,会感觉我们卖的物品比较贵。
观海听涛:你打算怎么克服?
吉海倩:就是尽力的和新同学沟通,即使推销不出产品,能与他们交流一下,对他们有所帮助也是值得的。
新生感受——“可能明年我也会去”
对于校园推销来说,东西卖的再齐全,讲解的再好听,赠品送的再多,购买决定权还是在新同学的手中。大学生活刚刚迈出第一步,却发现众多推销员的存在,使大学校园中增添了一丝与高中截然不同的气息。作为受众,也可以说是推销活动的消费者,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正在购买电话卡的新同学。
观海听涛:看到校园中推销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新同学:这里的气氛与高中完全不一样,我很喜欢这种轻松的氛围。我觉得他们也挺辛苦的,勤工俭学应该是一部分大学生的必修课,我觉得很有意义。
观海听涛:你感受到这样的推销活动给你们带来的方便了么?
新同学:因为有学长在这里卖东西的,我报到之前很多的担心都已经解决了。在这里我能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很方便。他们也很热情的帮我解决一些问题,我很感谢他们。
观海听涛:对于这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你有什么打算?
新同学:我想开学以后我也会去找一份兼职工作,明年可能也会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大部分新生都选择在学校购买日用品,日语2008级江翠同学说:“在学校买东西价格便宜,方便快捷,而且用着也放心。”的确,对于很多新生来说,学校售货摊的商品及时满足了他们的需要。一位准备购买床垫的新生家长也告诉记者他们并不担心商品的质量问题。
家长理解——“这是一群有心的孩子”
带着孩子来学校报到,基本的手续办理完毕之后,就是到宿舍给孩子整理物品,买一些生活用品。这时家长们为孩子着想,当然想买到质量好的商品,价钱倒变得不是很重要了。但是大学生在叫卖东西的场景一定会给家长很大的触动。一位家长刚刚带着孩子在摊位上购买了凉席、水桶和衣架等物品,记者走上前进行了采访。
观海听涛:您好,请问您怎么看待大学生推销商品?
家长:他们这些学生出来买东西,既能提前适应一下社会竞争,又能赚到一些生活费用,减轻家里的负担,同时也方便我们买东西,我很赞成他们的做法。
观海听涛:您对他们有什么评价?
家长:他们的服务很热情,其中有一部分人肯定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买卖。这是一群有心的孩子。
新生入学,在迎新的时机销售基本的生活学习用品,既为自己赚一点生活费用,也为新同学提供了方便,可谓一举两得。而我们毕竟是新生的学长,在勤工俭学之时希望大家能多为新生着想,本着服务新生的态度理性销售。
从2008级新生迈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学校的一切都会成为他们最鲜活的记忆,有些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在他们眼里,学长们就是海大的一面镜子,让他们看到未来与希望,让我们一起努力保持这种美好的憧憬,在勤工俭学的同时也把海大人勤劳、朴实、奉献的精神传递下去。
文:王迅 赵巨鹏 韩晗 图:王森 赵剑 赵巨鹏 王迅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