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6月26日上午,我校通识课程建设研讨会召开。于志刚副校长出席研讨会并讲话。来自全校各院系开设通识限选课的教师代表,教学督导代表和文史哲教育中心、教务处、教学支持中心、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近50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教学支持中心、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主任宋文红主持。
于志刚副校长指出,本次研讨会的重点是总结我校通识课程建设的经验,分析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下一步继续做好通识课程建设的措施。他说,我校坚持“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在这样一个理念的指导下,通识教育课程是本科课程体系结构中的重要力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的通识课程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进来。但同时也存在着建设力度不够、知名教授参与不够等问题。相信随着对通识课程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学校和教师一定都会加大投入来进行建设,更好地发挥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教务处处长李巍然围绕着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本科教育应该如何定位,本科教育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是否能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路子怎么走,在学校层面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一系列问题,从教育理念层面着手,拉开了通识课程建设研讨会的序幕。
教学督导召集人汪人俊教授总结了本学期督导专家专项调研通识限选课的情况,他引用几位督导的话给予了肯定:“这些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修养、做人和处事都有积极的意义。”“这些课多数内容丰富、易懂,结合实际,具有启发性。可以肯定地说,这些课是重要的、成功的”;同时他也指出了督导们发现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教学督导李凤岐教授在调研的基础上特别就通识课的定位、课程的“名”与“实”、“分”与“值”、“严”与“宽”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文史哲教育中心主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朱自强教授就如何提高通识课的水平,承担了通识课的社科部王萍教授、陆信礼博士从通识课如何吸引学生、通识课教学如何在“通”字上下功夫等内容做了精彩的发言。
于志刚副校长对6位教师的主题发言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广大教师是基于一种理想、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在努力开展工作,并为学校通识课程的建设作出了贡献。研讨内容涉及了对通识教育的认识,通识课程的目标与定位、建设标准,通识课程的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材,通识课程的激励机制,如何在通识教育中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对下一步更好地建设我校通识课程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自由发言阶段,参会教师结合自己开设通识限选课的实际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原定3小时的研讨会,延长了30多分钟。大家期望能够经常召开这种教学研讨会,以交流思想、碰撞思维、提高认识。
文:杜军华 姜远平
研讨会现场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