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艳照门’么?”
“恩,知道一些。我最喜欢的张柏芝也深受其害,太可恶了。”
“是么?我倒觉得当事人都是罪有应得,作为演艺名人竟然如此不自爱,这是应得的结果……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所作所为负责,尤其是具有影响力的名人们。”
他们口中所谈到的“艳照门”事件,充斥春节期间至今日的诸多媒体。近日,各大报纸、网络上遍布对“艳照门”事件的报道和思考,就连在校大学生也纷纷关注事件的进展。
在百度上搜索有关“陈冠希 艳照门”之后,用时0.001秒 ,找到相关网页约25,600,000篇。从最初的一段视频到如今的百万文章,确有星火燎原之势。从最初的神秘视频上传,到日后的各路媒体、各大网站竞相追踪,把整个事件炒得沸沸扬扬,大有“上网不看艳照门,看遍网页也枉然”的趋势。更有甚者,将此事与“911”事件相提并论,提出了网络恐怖主义的观点。
一群联名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广大网民”发起的网上联署,提出不点名批评称:“该艺人并没有检讨自己的过失及所作所为对受害女艺人所造成的伤害,反而指摘他人……”至今已经有逾2800人签署。香港讨论区
首先关注一下事件的经过:
春节将近,各地暴风雪堵塞了人们漫长的回家之路,而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娱乐圈,也因一场“艳照门”事件,引发了一场大地震。
几天之内,有关这件事的细枝末节被大大小小的网站纷纷转载,各大论坛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也成为最热的话题,更有“神通广大”的网友弄来这批“激情”照的原始照片,在网络上大肆流传。
二月二十一日,陈冠希宣布退出香港娱乐界,至此,沸沸扬扬了二十多天的“艳照门”事件似乎告以段落了。而留给当事人及众多人们的思索,近期之内是极难平息的。
“……疑犯们,丧尽天良自掘墓坟;警察们,深究细查难觅祟瘟;媒体们,意淫兴奋爆炒成疯;观众们,唾沫横飞无论假真……”在此事件爆发后的二十多天里,香港各大媒体连篇累牍得跟进报道,香港市民更是津津有味地探讨这一事件。众多网友也密切关注此事件, 有真正深入思考的人群“谁是艳照门时间的真正受害者”、“演艺圈明星也是饮食男女”,有发出质疑的声音“陈冠希退出,是勇敢还是逃避”、“陈冠希,你到底是在道歉还是狡辩?”当然也不乏对他的同情“陈冠希,走好”“退出娱乐圈,陈冠希无奈却也明智”……尚处在初为人母和抱着儿子畅游迪斯尼时的温馨喜悦中的柏芝,却被突如其来的艳照门事件逼到风口浪尖上;Twins之一的阿娇钟欣桐无奈地面对媒体和世人的唾骂和指指点点……
在大家的关注下,被涉及的诸多影星的生活、演艺之路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没有期待中的尘埃落定,反而引发甚嚣尘上,继而尘土飞扬了。这一场艳照门的暴风骤雨拷问了娱乐圈的道德底线,也对网络道德问题等引发了大家的深思。
最疯狂的是媒体
“艳照门”事件一出,恐怕最疯狂的不是明星当事人,也不是粉丝们,而是某些八卦媒体。他们连篇累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磅出击,大肆渲染艳照门,某些媒体为了独家报道,还专门跟踪当事人或蹲点其家门口,追堵当事人求证,令当事人十分难堪。
转载不雅照片的网站,也是艳照门事件扩大化的重要一环,它们并不会着力删除这些不雅图片,因为这些图片会带来点击率,而点击率正是网站的生命力。还有网民,如果没有庞大的窥探者、好奇猎艳者,这些不雅图片也不会在网上形成雪灾。网站的弱点、网民的弱点都形成网络雪灾的一环又一环,环环相扣,形成巨大的网络力量,对社会道德价值理念形成一次巨大冲击。
最新消息,陈冠希透过律师行发布了一段预录短片,有关方面未有透露录像片段是在何处制作,背景只见陈坐在一幅灰白色墙前,身穿间条衬衣,单独向镜头表白。陈冠希公开向受艳照门事件影响的受害人士道歉,并呼吁曾经下载有关照片的公众人士,实时销毁有关档案,不要再转载去任何地方,以帮助受害人不会再受伤害。
由“艳照门”事件所引发的有关网络视听材料限制和约定等问题,也开始引起大家的思索。网络上最近开始流行一份抵制不良试听网络协议,红网和半岛网等诸多网络媒体都参与,并且同意其中的条约。而发布不良信息及图片的百度网,则因没有抵制不雅照片传播而备受争议,甚至被要求公开道歉。
有关网络道德问题
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表示,“艳照门”事件是一次让人悲哀的网络上的集体狂欢,同时也在拷问着网络道德,最应受到指责的是传播者和看客。
“网络时代,让这场全民偷窥,得逞。”
记得去年杨丽娟事件风行的时候曾问过一个网站的编辑:“你为什么每天都不遗余力的去寻找有关杨丽娟事件的花边新闻。”他的回答是:“这件事情是现今最吸引眼球的,素材多,也容易做,而且点击率高,网友喜欢看。至于你说的那些什么人文关怀方面的,我根本没去想。”而当时也问了一个网友:“为什么每天都在关注这个事件的发展。”他回答说:“网上铺天盖地都是这个事情,不看不行,再说中国人都喜欢看热闹,而且是越看越起劲。”从“杨丽娟事件”到“激情照”事件,从媒体到民众,无不透露出一种心理:窥私欲。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互联网早已把社会联成一个整体,并以其惊人的速度和效率,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任何人发布信息的行为,其影响都是社会性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国际性的。在“艳照门”事件中,当事人玩世不恭、无知和荒唐的行径酿成了这杯苦酒,导致了一件本属于个人隐私的事情被捣腾成了一起全世界轰动的花边新闻。这起事件最终的受害人是当事人,同时也挑战着每一个网络社会人的道德底线。毫无疑义,“艳照门”事件通过网络再次动摇了传统社会道德的基础,其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起事件中网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透过这起事件所折射出的是网络社会的道德冷漠现象!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人的身份只是一种“符号”,交往中互不照面,交流中没有身临其境,犯了“错误”就难免产生一种“不在现场”的侥幸,甚至会做出一些在物理空间难以做出的粗暴、无礼的行为。“艳照门”事件正是如此!而网络使得从前人们的口头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现在却不得不加上“网络知”。 在当今世界,不能尊重内心道德律的人,必须无条件敬畏另一种力量,它就是网络的力量。
但面对网络,同样不应该有恐惧或者是不正当的念头,毕竟网络是人们智慧的产物,它虽然有较高的智能性,但是仍然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正如下面的话所说的:
Like the old tale that the vampire cannot harm you unless you invite it to cross your threshold. The Internet cannot corrupt without being invited. Like alcohol ,the Web simply magnifies what is already there and harm the weak-willed .
(正如那个古老的传说,除非你邀请吸血鬼来到你家(危害到你),否则它对你没有伤害。网络也一样,只有你主动接近它才会有可能遭遇危害。也正如酒精,网络只是放大已经存在着的东西,并且对意志弱的人产生危害。)
正是由于网络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权利与可能,我们才应该拥有更多的自律,同时对网络传播的受害者怀有更多的善意与宽容, 同时,在面对网络的时候,能更好地进行自我约束。
记者:崔晓艳 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