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从下周开始,北大将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抽查学生证件。昨日,北大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与即将开始的本科评估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堵住挤占学校教学资源的个别社会闲散人员。
“教学楼要查证就等于向在北大听课的校外人员下了逐客令。”已在北大附近租房,蹭听经济学课程半年的小陈得知此消息后,开始担心自己未来的求学之路。对于小陈的担忧,北大有关负责人解释说,教学楼查证的做法并不是要拒绝校外人员到北大旁听,也不会给北大学生上课带来不便。
据悉,下周起,学校将安排老师在特定的时间,对教学楼内的学生抽查证件,对于抽查中发现的没有任何证件的人员,校方会劝告他们自觉离开教学楼。而本校学生或者持有正规旁听证的校外人员并不会被拒之门外。北大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此前北大外国语学院曾发生社会闲散人员扰乱课堂事件,还曾有社会人员扎伤学校的保安。个别社会闲散人员的做法已经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学生意见很大。为了维护北大的教学秩序,校方才出台查验证件的措施,堵住那些挤占北大教学资源的个别社会闲散人员。
据记者了解,历史上北大的教室始终对社会开放,冯友兰先生在《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的回忆文章中曾提及北大旁听生的往事。当时有一种说法,北大有三种学生,一种是正式学生,是经过入学考试进来的;一种是旁听生,虽然没有经过入学考试,可是办了旁听手续,是得到许可的;还有一种是偷听生,既没有经过入学考试,也未办旁听手续,未经许可,自由来校听讲的。而新出台的查验证件措施,无疑将使北大“免费蹭课族”的日子变得艰难。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本科评估,以及明年的110周年校庆,北大出台专门文件,加强学风建设。对于学生无客观原因的上课迟到、旷课现象,学校将给予批评教育;对于个别情节严重的,还将酌情采取通报批评或者由任课教师记入其平时成绩考核等方式给予处罚;而对于性质特别恶劣的,要给予取消评奖学金资格、给予纪律处分等更为严厉的处理。
声音
·保障好学生利益再谈大学开放
据中国青年报 此前有报道说,首都体育学院各类体育场馆常年对外开放,已经影响到了学生正常的训练。校方回应说,体育场馆维护费用高昂,只好对外开放获取资金。
大学的开放一直是风口浪尖上的话题。先是2004年,北大把国庆节游客拒于门外,并出台“原则上不接待小学生和成人旅游团”的通告;一年前,北京市教委在回复人大代表建议时,就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向社会开放,但效果并不明显;前不久物价飞涨,大学食堂的开放又引起了一番争论;10月中旬,人大因自习室紧张,禁止校外学生及培训学院学生入内自习;现在又是高校体育场馆和教学楼是否应该开放的问题。
舆论倾向于赞成大学向公众开放。支持者认为,大学就是“大家的学校”,允许民众到大学游玩、读书、听课、自习、锻炼,甚至吃饭,领略大学的氛围,是一件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的好事。而从大学财政来源上看,大学的钱来自纳税人,纳税人当然有权利享有自己应得的公共资源。更有人说,一定程度收取费用也可以增加大学的收入来源。
笔者认为,上述理由无可厚非。但大学是不是应该开放,前提不是其所得的财政支持是不是应该回报给纳税人,也不是能不能给校外的民众带来方便,而是它的开放不能损害在读学生的利益。
讨论
·北大若不包容有悖北大精神
北大的这种做法,毫无疑义会让无证的旁听生感到失望,也让我们旁人堵得慌。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还有多少人爱学习?而去北大旁听的人,大多是一些勤奋、真正想学且有抱负的青年。然而,北大却要把他们拒之门外。
大学应是有教无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更何况北大是以开放、宽容而闻名于世的。北大是“五四”新文化的发源地,又是我国大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开放是北大精神的内核,包容是北大的象征,对校外旁听人员设限,显然有悖于北大精神。
什么是“北大精神”?我们不妨从蔡元培先生的办学宗旨中去找源头。蔡先生对这个宗旨是这样表述的:“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再忆北大曾将陈独秀与辜鸿铭一并囊括,就不难得出结论,“兼容并包”才是北大精神最本原的东西。但联想到不久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北大邹恒甫教授被辞事件”,觉得北大正在偏离这种精神。当年的北大可以容忍辜鸿铭甩着长辫子骂娘声援纳妾制、裹小脚,如今连邹恒甫的几声“疯言疯语”都不能容忍,还要把爱学习、想旁听的学子赶出门外,这就与北大精神背道而驰,更为当前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格格不入。在我看来,当今的一些北大人,少了胸怀和气度,早已忘记了他们宽容睿智的缔造者们,也早已失去了五四时期心怀天下北大人的情怀。
“北大、清华将沦为‘二流’大学”的争论至今还在继续,其实这种“北大、清华沦为二流”的惊呼,实质上是在表达一种不满,除了在说这两所学校长期占据一流资源而办学水平停滞不前外,重要的还是指责这两所百年名校曾经拥有的光荣传统正在丧失。
正如人们所说的,如今走在清华园内或未名湖畔,已很难再感受到那种曾经骄人傲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氛围。在去年美国《新闻周刊》列出全世界100所最优秀大学的排名中,中国香港3所大学入围,而内地无一大学上榜。于是就有人说:“北大终于沦为了二流大学”。难道这种“沦为”不与北大精神的沦落有关?
北大应循“自由思想”的原则,更应是莘莘学子的自由天地。北大是公立大学,由国家财政与纳税人税款维持运转、促进发展。每个人都是纳税人,纳税人去旁听学习,北大都不应有拒之门外的理由?既然是纳税人“养起来”的大学,理所当然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而惠及更多的人。
一直被人们崇尚的北大,今天不再那么雅量了。不再那么雅量,当然是因为精神的沦落。如果北大没有了精神,北大就将不再是北大。
反思
·一个辅导员眼中的旁听现象
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笔者虽然不是北大的工作者,但依然想表达这样的态度:查证本身没有问题,但北大和学生都应该反思。
大学固然应该开放,但大学课堂绝非自由市场,开放性总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性。迟到不仅影响早来课堂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影响老师上课的发挥,所以,北大在8时到8时20分查证是很有必要的。其实,检查课堂这项工作,基本是任何一所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之一。
北大解释说,这项工作"与即将开始的本科评估有关"。问题就在这里:本科教学评估一结束,也就不再检查证件了,那个时候,迟到早退现象又会多起来。因此,北大应该反思,怎样把这这项措施长期化,或者,多在平时的教育引导上下工夫,教育学生遵守最起码的教学规章制度。面对学校的查证,最应该反思的还是我们的学生。作为学生,最起码的规矩就是要懂得谦虚,懂得尊重。如果你的求知欲强烈,你为何不能在8点之前到教室坐好呢?下课时为什么不等老师离开教室之后再离开呢?为什么不能在教学楼里保持安静呢?……蔡元培时代的学生、那些旁听生会像今天这些学生的样吗?
面对质疑之声,各方都应该反思,都应该多换位思考,让大学真正成为崇高的纯洁的象牙塔。到那个时候,是不需要抽查证件的。
观点
·为北大清理游学者感到不值
最近从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谓北大将将安排老师对教学楼内的学生抽查证件,对没有学生证或旁听证人员予以劝离。作为一名在十几年里一直拥有北大学生证的人员,我对母校此一举动深不以为然。
允许非本校人员旁听,是自蔡元培校长以来北大的一项惯例,也是北大人引以为豪的“兼容并包”校统的一个例证。且不说历史上那些由旁听引发的许多令人神驰的趣闻逸事,就说说本人上学时对旁听生的见闻,也为北大的清理举措感到不值。
我在北大上本科的时候,旁听生就已经不少了。单是我们三十九个人的班上,就有两个“外来户”。他们分别来自山东和陕西,因为各自有老乡和同学在我们班,而恰好我们班寝室里又空了两张床铺,他们俩就自然而然地在我们班扎下寨来。这两位仁兄各有特点。山东的那位是个农村的“万元户”,有了钱更觉知识学问少,下决心要补上这一课,而且这一补就必须进到中国的最高学府里。他可比我们正规的学生用功多了,那时十分乏味的法理课我们没几个人去听,他倒是一节课不拉;除了听课,其他时间就是去教室或者图书馆上自习。在我的印象里,他长年都是一身深蓝色的中山装,封领扣都扣得严严实实的,背个黄军挎,拎着毛巾缝成的饭兜(这两样可是当年北大学生的“基础配置”),每天早七晚十地奔波在宿舍楼、教学楼、食堂之间,光是那勤奋严谨的劲头,就让我们折服。这位老兄跟我们班共同学习生活了整整三年,可惜他“肄业”之后失散了,至今全无消息,我们同学聚会时还经常会提起他,或许他早已成为他们家乡让人景仰的儒商吧。
另一位老兄学习没前面的认真,但对班集体的各类事务参与得更勤。班会、郊游、舞会、撮饭,以及侃山吵嘴,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和声音。尽管在不爱学习这一条上与我们正规生相似,但有一方面他显示出异于我们的禀赋:他很早就表现出经商的天份,整天跟班上的志同道合者合计捣鼓做生意。我们还没毕业,他就在校园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我们班上甚至别的系的同学都成了他的打工仔。他显然有点“任人唯亲”,聘的多是陕西老乡。这位老兄现在还在北京发展,经营着自己的不大不小的高科技公司,当然与班上同学的联系也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前些时候我们班搞入校二十年的聚会,他自然是主人之一,并且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同学们感动自然不在话下,就连应邀出席的北大、清华两大高校的法学院院长都觉得印象新鲜而深刻。
我在北大的十多年里,经历过的旁听生又何止上面这两位!从我们入校开始就有那么几位,直到我博士毕业走人,他们还一直活跃在北大校园里。这些旁听者都有几个共同的特征:年龄偏大,行动规律(你在某个时间准能在食堂或者图书馆看见他们),学习态度认真。我当时并未感觉到他们影响我们学习什么的,倒是现在回想起来,大学生活特别是本科四年,几乎是在半学半混当中度过的,浪费了许多光阴,要是当初以这些旁听生为榜样,拿出甚至他们几分之一的勤奋认真劲儿来学习,现在或许就不会常常泛起“书到用时少恨少”之悔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北大急剧膨胀起来,无论是学校建设还是学生人数都远非当年可比,旁听生们也水涨船高地增多了。前些时候我看到北京电视台作的一期关于北大旁听生的专题节目,知道他们还有一个高雅而专业的称呼:“北大游学者”,很少看电视的我饶有兴趣地看完了节目,一方面为游学者的执着和艰辛所感动,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母校给这些心中仍保持一份理想的人们一个身心的家园而感到自豪,心想“这毕竟是北大啊”。可如今听说北大也要“清理门户”,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失落之情,为这些游学者即将失去的根,也为母校渐行渐远的传统。
时评
·拒绝蹭课不符合北大精神
两年前,北京大学曾以安全管理为由限制游人,遭到了舆论的广泛批评。笔者注意到,北大清理蹭课人员再次受到网友们的质疑。笔者想问的是,北大拒绝外人听课合适吗?北大到底姓什么?大学之大,在于其大学精神。北大的管理态度实际上也代表了其思想态度与办学理念,思想不开放,谈何大学精神?
校方给出的理由是"维持教学秩序"。应该承认,蹭课族占用了教室部分座位,不缴学费可以享受教育资源,对北大本校学生不公平。开放课堂会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还会增加管理成本。从便于管理、维护秩序的角度看,北大清理外来蹭课人员省心省事,也无可厚非。
但在笔者看来,北大课堂开放不仅是管理问题,更是一种观念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拒绝外人听课,可以理解成学校观念封闭,管理水平跟不上,"丑媳妇怕见公婆"。实际上,北大并非只是北大人的北大,而是全中国人的北大,它是一种公共教育资源,它不仅是培养在校学生的场所,也是熏陶社会公众的地方。大学不仅要为在校师生提供教育资源,也要为社会服务。大学开放课堂,实际上也是对学校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在开放中,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形象。而拒绝外人蹭课,有损开放的大学精神,也会造成公共资源闲置浪费。
再说,现在中小学校园的公共设施与课堂都对社会开放了,北大有什么理由封闭自己呢?据介绍,北大蹭课人员主要有这样几类。第一类是跨校选修北大的课程的正规旁听生;第二类是来北大的进修人员;第三类是没有办理旁听手续的"偷听者"。按照北大的解释,北大清理的就是第三类听课者。
在我看来,北大清理蹭课人员除了维护教学秩序以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收取旁听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办旁听证听课似乎天经地义。但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问题是,如果人家临时听一次两次课,一定要缴费吗?中小学培优班、兴趣班还可以免费试听哩。且不说有的蹭课者根本不具备办理旁听手续的资格。就是具备条件,那些经济窘迫的考研族与真心求知者也未必缴得起旁听费。北大为何不能网开一面,给他们一点机会呢?
我们不谈国外的大学如何开放,允许蹭课也是北大的传统。已故的张中行先生曾津津乐道于北大 "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学术惯例。自从蔡元培倡导 "思想自由、兼收并蓄"的办学理念以来,蹭课已经成了北大的一道独特风景。冯友兰老先生回忆说:"学校四门大开,上课铃一响,谁愿意来听课都可以到教室门口要一份讲义,进去坐下就听。发讲义的人,也不管你是谁,只要向他要,他就发,发完为止。 "沈从文满怀希望报考北大,最后名落孙山,当年就选择了旁听北大课程。而且在老北大,除了正规旁听生之外,还有为很多类似现在北大清理对象的"偷听者"。像柔石、胡也频等生活贫困的年轻人,没钱交旁听费,天天跑去蹭课。北大教授并不为难偷听者。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 说:"偷听生对于北大的感激之情,很可能远在正规生之上。尽管历年北大纪念册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传播北大精神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他还说,"理想中的大学,应该是没有围墙的。任何一个公民,只要有时间、有精力,听得懂相关课程,大学就应该向他们开放。"北大又何必把开放的光荣传统与大学精神扔了呢?
文:束丽娜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