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从今天起,我不会再要家里一分钱!”——
600元钱过一学期的生活
(日记)“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学餐厅里,我显得很窘,偌大一个铁盘中只有一份简单的豆芽菜和小份米饭,这是我在这个城市的第一顿晚餐,我看到那么多美味佳肴,看到同学们都在津津有味享用丰盛的晚餐,但是我已经很知足了,我不觉得自己与别人有太多的不同,只是和别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罢了。”
2001年9月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碧蓝的天空,湿润的海风,中国海洋大学校园里由于新生报道格外热闹。人群中,一个只有1米6刚出头的男孩穿着一双打满补丁的鞋子,满眼的新奇和未知,他的父亲的旧拖鞋敲着柏油路发出的声音成为海大老师许国辉那一天印象最深的事情。这个男孩就是闫章存,而许国辉恰恰是这个小男孩大学四年的班主任。
这对“奇怪”的父子显然不只吸引了许国辉的目光。“偌大的校园中他们两个人特别扎眼,孩子那么瘦小,父亲的背弯成了九十度。可是这个孩子没有像别人一样自卑躲闪,而是迎着别人的目光报以微笑。”当时在海大学生处负责新生接待的老师范占伟对他的自信与对贫困的坦然很吃惊,“当很多贫困的孩子不愿意直面贫困,把贫困看成是一件与自尊有关的事情时,他却能坦然面对”。
闫章存说,在师兄的帮助下,他很快办完了入学手续,但是6000元钱却只剩下了600元——这是他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他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父母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加上借了一个多月的6000块钱怎么这么快就变成了600元,但是生活的压力却一下子让他感到紧张。父亲当天下午便回家了。在父亲走出校门的瞬间,闫章存喊到:爸爸,从今天起,我不会再要家里一分钱!
报道第二天,一个瘦小的身影出现在了院团总支于泳的桌前:“老师,我家里很穷,请你帮我找一份可以打工赚钱的工作。”于泳说,当闫章存说自己家里穷的时候,他以为这个孩子是来“要”救助的,可是当他听到下一句时,他知道这是一个有勇气、有自尊的孩子。于泳当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理由是一个新生第一年不适合参加实践,先应该适应大学生活。
打工的路走不成,闫章存开始为600元做规划,要过到寒假自己每天的生活费就不能超过4元钱。餐厅最便宜的6毛钱一份的豆芽菜伴随他度过了一整个学期,当寒风刺骨的冬天来临时,他还穿着单裤,后来咬牙买了一条12块钱的线裤,为此,他一个星期内每天都吃两顿饭。
虽然经常忍受寒冷和饥饿,但是闫章存那一段日子是快乐的。除了对大城市的新奇与对大学的体验外,600元钱并没有成为他生活的障碍。三个月后,他的钱全部花光了。正当他为这件事情犯愁的时候,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即将毕业的师兄捐赠给他一些厚衣服;班主任许国辉见他提着塑料袋上课,就把参加学术会的纪念皮包送给他,还帮他联系打工机会;更有师兄师姐提出要把上年的奖学金送给他;在放寒假前,正在他为回家的路费发愁的时候,院团总支于泳在第一时间把学校补贴回家的路费塞到了他的手里……
“那个冬天因为这些人的帮助而格外温暖,也是我大学里最惬意、最舒缓的日子。同时我也豁然明白,我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拿奖学金解决困难,可以通过勤工助学走出困境。”
于是,2002年春天开学后,闫章存感觉像结束冬眠的动物一样,开始为自己的梦想忙碌了。
“只要自己诚实、努力,到处都有机会。”——
在困境中学会自立
(日记)“贫穷不是值得炫耀的事,但他确实给我带来了磨砺自己、认识生活的机会。这正如,同样是爬一座山,别人是乘着缆车到达顶峰,而我是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爬到顶峰,我是比别人慢了些,累了些,但是这一路攀登的乐趣与美景只有攀登者才能体会。”
2002年一入学,闫章存便带着自信准备踏入社会,去实现自己的自立抱负。他经常出现在学校的海报栏前,搜集和整理打工信息,同时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勤工助学中心,中心为他找到了一份计算机的家教。他认真的备课,用最最浅显的语言讲解计算机知识,三个下午的分秒必争、全身心投入终于见到了成效。他所教的那位女士以85分的成绩顺利通过等级考试。知道消息的那一刻,闫章存说就像自己拿到录取通知书一样兴奋,因为它向人们证实了自己的能力。“我也明白了只要自己诚实、努力,到处都有机会。”
2002年夏天,山东百年不遇的大旱让他家颗粒无收。而这时,学校了解了他的情况后,给他提供了国家助学贷款。然而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那年由于种种原因,全校没有一个人获得国家贷款。“当时我觉得很绝望,刚抓到稻草又被卷到风浪里。”
没有钱交学费,甚至连生活费都没有着落,就在最困难的时候,院团总支又一次找到他,只不过这次是主动给他提供学校的“四助工作”,每个月有140元的补助,而他的学费也被学校纳入了缓交的行列。对于很多人来说,学费缓交可以松口气了,可是闫章存坐不住,他拼命地打工想要还上学费。“欠了别人的钱,没有不还的道理”,他对劝他休息的老师和同学这样说。
2002年下半年,他身兼三份家教,牺牲了所有的课余时间,奔波于青岛三个市区的大街小巷。临近期末考试,他不仅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不受影响,还必须保证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受影响。他坚持下来了,那年,他辅导的三个学生成绩都进步了,而他的成绩也考了全班第一。
他的进步老师看在眼里,院领导看在眼里,学校学生处的勤工助学中心更看在眼里。2003年,中海油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到海大宣传时,他通过最终审核成功申请到了3000元的助学金,同时,2004、2005年学校又帮助他成功申请了国家贷款。
“我这才发现原来社会上还有这么多人关心着我们,我开始考虑如何回报这个关心着我们的社会。”
闫章存说这3000元钱给了他巨大的鼓舞和鞭策,让他更加愿意走进社会。于是,从政府机关到市场企业,从班级到院校,到处可以看到他活跃的身影。他也先后担任了班长、院学生会主席、中国海洋大学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副主任等职位。他不再腼腆,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自信的身影。
而他的付出也一次又一次地获得回报:先后连续三年获得校“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天泰”企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大学毕业前夕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中国海洋大学将他树立为自强不息的典型呈报教育部。
“我在学校学生处工作时,从处长到普通老师,每个人都告诉我一句话,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屈服于它,在这里,我想告诉每一个和我一样情形的人。”
“我试着学会做一棵树,静静地站在那里,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期待着有一天也可以为他人乘凉。”——
常怀感恩之心
(日记)“我,一个普通而幸运的贫困大学生,正是因为得到太多的恩惠才能取得今天的发展,这些恩惠既帮助我摆脱暂时的困境,又鞭策我继续前行。我试着学会做一棵树,静静地站在那里,沐浴着社会助学政策的阳光,呼吸着老师同学温情关心的空气,用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吸收脚下土壤中养分和水分,让自己的生命之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有一天也可以为他人乘凉。”
2006年8月24日,北京中海油年会上并不是中海油员工的闫章存的发言赢得了中海油高层的热烈掌声。“通过闫章存的成长事迹我们发现自己设立助学基金的正确,它不仅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更磨练了他们的精神!”,中海油的一位高层这样表态。
闫章存说,人生在世,当有一颗感恩之心。所以即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仍然把自己打工省下的400元钱一半寄给了父母,一半寄给了正在上高中的妹妹。虽然政策规定读研期间不用归还国家贷款,可是在2006年2月,他还是用省下来的研究生生活补助以及妹妹的国家奖学金一次性提前还清国家助学贷款,“这样可以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贫困学生得到国家助学贷款”。
当他准备研究生考试时,学校勤工助学中的认证也在进行,他先忙完了学校里的活,用三个月的时间复习考试。那段时间,他全身心地投入,以至于考试结束后患了失语症,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办法正常与人沟通,但最终以400分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国家海洋所的研究生,并且学习地质专业,准备毕业后去从事艰苦的野外石油勘探作业。
记者离开时,他向记者展示了几张照片:简易的栅栏门,简陋的农家小院,脱落的墙皮,只有三面墙的屋子,只有院中的花卉展示农家人的雅兴;屋内如此简易,除了一张桌子外没有任何摆设,惟有那贴满了墙的奖状和证书成为这寒舍的独特装饰。这就是2002年暑假,闫章存带领几名同学回乡社会实践时家里的情形。当他的同学走进屋里时,都呆住了,谁也不敢相信他就是从这样一个简陋的家里走出来的。
“知恩、知足、知责,这六个字是我的大学教给我的,我一生不忘。” 闫章存说。
采访后记:采访结束时,闫章存说想对还在读大学的弟弟妹妹们说一句话:作为一个经济困难生,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经济的贫困掩饰起来,而是应该积极了解国家学校的助学政策,并且靠自己的努力,积极申请相关的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等。也许有的时候我们似乎生活在被遗忘的角落里,但是我们完全不必躲在角落里暗自神伤,我们应该勇敢主动的走向阳光。
文:贾 臻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