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补充采集

海大两教授探险北极 亲历未知奇异世界(组图)

作者:于小阳来源:青岛新闻网2007年6月25日青岛早报发布时间:2007-06-25

字体:

  ■两天穿越四季■鲸鱼吃食前先跳舞■捕鱼大赛渔民难敌海鸟

  昨天,两位专家刚刚结束考察返回青岛,第一时间接受了青岛早报记者的采访。据介绍,此次考察项目由来自中国、美国、韩国、加拿大的共40名科研人员共同承担。中国考察组由赵进平和矫玉田组成。

  

与外国科学家大部分从生态学角度研究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不同,我国科学家主要从海洋光学角度,考察海冰融化范围扩大后,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对气候环境产生的影响,所以光是各类考察仪器,两人就带了足足200公斤。

  

20公斤仪器坐飞机

  

赵进平和矫玉田这次赴北极入口考察,带了200公斤重的行李,电脑、缆绳、铁架子等大装备每次托运时样样都超重,都要交超重费,而有些精密仪器为了安全不得不随身携带,每人都要背着20公斤重的仪器上下飞机,大大超过了只能随身携带5公斤重物品的要求,换航班时经历了七八次安检,每到一处都要耐心解释一番,几经周折,才将这些“宝贝”带上了考察船。

  

两昼夜穿越春夏秋冬

  

从青岛到上海,经过汉城、洛杉矶、西雅图、安卡雷奇,到荷兰港,短短两天两夜,气温从20℃降至0℃,船刚从荷兰港开出两小时,就进入冰区,气温又骤然下降了6℃。这两天里,两人相当于穿越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更有趣的是,两人出发时正是青岛的夏季,到达北白令海又赶上了当地的夏季。

  

在科考船上,考察队员们都穿着专用工作服,只要穿上它,-50℃的天气也不要紧,而且这种特制衣服比普通棉衣轻得多、有浮力,就算下放或回收仪器时不慎落水,也会稳当当浮在水面上,完全可以当救生衣使用。本版照片由矫玉田等人提供

  

5月中旬,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赵进平和高级工程师矫玉田,应美国田纳西大学邀请,参加“白令海北部(北冰洋上游)气候导致的海洋环境变化对底栖生物的影响”项目。昨天,两位科考人员结束为期35天的考察返回青岛,向记者讲述了考察途中的诸多稀奇事。 

  

鲸鱼成群舞

  浑水好吃食

  

科考人员所要考察的北白令海是一片富饶的海域,经常能看到大量鲸鱼,这里的鲸鱼会同时喷出两串水柱。科考队员常会看到大量鲸鱼成群结队地“跳舞”,如果你以为它们只是玩耍那就错了,其实这是鲸鱼特有的捕食方式:它们的食物是趴在海底的小生物,鲸鱼吃不着,只好把海水搅浑,让海底的小生物以为“天下大乱”,全体浮到水面上,就成了鲸鱼的嘴边食。

超强远视鸟

  能捕深水鱼

  

一般的海鸟只能吃水下几米深的鱼,北白令海却有一群“视力”特好的鸟,它们在高空一眼就能看到60米水下很暗的海水里游动的鱼,一旦锁定目标,一个猛子扎下去,深水鱼在劫难逃。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吃浅水鱼的鸟,也愿意跟着这群视力超强的鸟飞——因为深水鱼被后者惊到浅水,自然少不了它们的好处。

安上追踪仪

  卫星追海豹

  

就像电影《欢乐的大脚》里在小企鹅背上安装追踪器一样,科考人员考察时也乘坐直升机去寻找北白令海海域的海豹,用一种特制的胶水,把手机大小的追踪仪器粘在海豹身上,这样科考人员坐在船上的办公室里,就能通过卫星接收信号,了解海豹的行踪和它们的生活习性。

  

比赛来捕鱼

  海鸟胜渔民

  

赵进平告诉记者,北冰洋上游的白令海域有着厚厚的浮冰,最近几年随着气候变化海冰融化的时间越来越早。“阳光提前进入海面,水温上升,浮游动物早早地吃掉还没来得及长肥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发达了,鱼儿跟着多起来,鱼儿多了,鸟也明显多了。”赵进平说,鸟儿比当地渔民“消息灵通”,它们和渔民“比赛”捕鱼都能拔头筹。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