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心理健康周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什么

作者:毕玲玲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7-06-07

字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受到巨大冲击,大学生也不例外,加之人生观尚未稳固形成,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因而更容易产生困惑、迷惘、紧张、焦虑和无所适从……刘海洋伤熊事件,马家爵杀人事件,复旦研究生虐杀31只小猫,清华大学研究生找不到工作跳楼等都说明部分大学生心理状况亟待关注。

    很多同学有了心理问题不是主动求助,而是自己承受,个别同学承受不了就采取极端的手段解决问题。即使想到要去求助,首先想到的也是自己所信赖的父母、同学、朋友,最后才是心理咨询老师。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去心理咨询室找老师的人都有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

    由此看来,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误区。本站记者就此疑问向海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社科部副主任王萍老师寻求答案。王主任讲:“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也就是说,来咨询的都是正常的人,而不是病人。健康人群会面临许多问题,如求学择业、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方面。这些都需要我们为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指导。”

 

带给新生——告别大一的迷茫

 

    走过黑色的六月,带着瑰丽的七彩梦,来到向往已久的象牙塔,每一名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都曾经有过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活的美妙幻想:幽静的林荫道,花园般的校园,先进的教学设备,一眼望不到头的阶梯教室,笑声朗朗的宿舍楼,还有“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要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既新鲜又陌生的大学生活,无疑是对自己心理素质和能力的考验。在这一时期,很多大一新生感到迷茫。

 

    刚刚步入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外界环境的突然改变引起的。新生进入大学后,首先要认清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中时学生以应考为目的学习,学科的内容和学习的进度都是固定的。而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该学什么,如何安排时间,可根据各人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计划,个人自主选择的余地较大,这在高中时期是没有的。因此,大学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意识要求很高。其次,合理评价自己,给自己明确定位。大部分学生由于高中时期被老师视为精英,存在很强烈的优越感。进入大学后发现比自己强的同学很多,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都不容易成为佼佼者,于是产生失落感,觉得自卑。大学是一个高手云集的地方,只有摆脱往日的光辉,重新确立自身的平衡点,找到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位置,找回真正的自我,才能振作起来,适应新生活。第三,在生活方面新生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自理能力的增强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过程,心理学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上大学之前很多人都是住在家里,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事情都由父母安排,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除学习外凡事不用操心。而到了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住宿舍,吃食堂,所有的一切要靠自己处理,这种巨大的改变对于缺乏独立生活经验的新生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另外,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是困扰大一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新生之间相互还不了解,性格、习惯、想法各不相同,加之独生子女的沟通能力相对较弱,普遍具有不善于包容别人,嫉妒心、虚荣心强,不愿接受批评的心理特征。一些新生暴露出很多心理问题,如孤独、空虚、寂寞、暴躁、冷漠等。处理好人际关系在大学生活中是很关键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大学生活是否美好。所以大一新生之间应该多多交流,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参加户外活动,在活动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

 

带给二三年级同学——消除自卑的阴影

 

走过了大一的迷茫期,接下来面临的就是如何建立完善的“人脉”。大二大三的同学在大学的校园里经过了一段时间,对集体生活和人际交往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就在与人交往的同时,一部分同学心理上产生了自卑感。在大学生中感觉自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状态,是个体由于某种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产生的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产生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自卑感人皆有之。适度的自卑感会催人奋发,使人努力去追求卓越,弥补自身不足,达到更加完善的境界。心理学家阿德尔称之为弥补和超越,并认为这是人格成长的方式。而过度的自卑,则会影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严重时还会影响个人的成长。

 

为了帮助同学们通过心理调节来战胜自卑感,本站记者咨询了我校社科部副教授董振娟老师,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几种恰当做法:

 

一、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客服自卑感。遇事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以平常心看待失败与挫折,在漫长的而能路上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而失败和挫折却必然会发生,对此白吃平常心就不会在情绪上产生很大的波动。

 

二、寻找恰当的比较对象。自卑的产生主要源于比较,马克吐温有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个月亮”,他都有一个阴暗面,从来不被别人看见,我看别人看到的都是他美好的一面,我们比较是就是拿着我们的缺点去和别人比,这样比较的结果,这样比较的结果是越比越自卑,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坦然接受自己优点的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三、要了解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自卑。老师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四、积极的自我暗示。自卑实际上是心理上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对此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来弥补而加以调节。积极的自我暗示是经常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自问:“别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做事,自信心就会很足。这样不仅能排除自卑心理的干扰因素,还能给自己营造一个健康的心态。

 

    只有摆脱自卑的阴影,同学们才能在大学校园里留下更美好的时光。也只有消除自卑的阴影,同学们方能以更好的心态迎接大学四年级的到来,及未来就业的压力。

 

带给大四毕业生——迎接就业压力的挑战

 

对于生长在21世纪的大学生而言,随着社会的多元化、教育的普及化,在前途的发展发面,个人的出路和选择也随之增多。同时,由于社会的开放,世界的信息化,大学生毕业就业选择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和广泛化。面对毕业时诸多的变化与选择,诸如:考研与就业、专业与社会需求等矛盾,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品质呢?就此记者采访了我校社科部副教授刘福芳老师。

 

观海听涛老师认为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首先要做些什么?

老师:首先要正视现实,准确定位。现实是客观的,它不以个人的意愿为转移。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变革,尤其是双选机制的出现给在校大学生很多的机遇。但是,由于社会上职业的供需状况还很不平衡,不公平竞争仍然存在,所以就需要同学们正视这些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既不幻想,也不逃避。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正视现实也包括正视自身的现实,不能正视自己也就无法确定恰当的就业目标,更无法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当毕业生认清了自身和现实的情况,就该对自己的职业倾向有准确的定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综合素质,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样的工作和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这样就可以避免就业后不断跳槽的现象。

 

观海听涛:现在的就业情况不容毕业生乐观,心理常常有种到挫败感,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老师: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良好心理素质,敢于竞争,不怕挫折。当今的市场经济显著特点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和敢于主动出击的朝气与锐气,方能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而求职之前,同学们要做好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想一想,那位成功人士的职业生涯是一帆风顺的呢?关键在于受到挫折后,能不能认真分析失败原因,是缺乏主观努力,还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吃一堑,长一智,积累经验。永远保持一股不怕挫折的精神,才能够如愿以偿,真正获得成功。

 

观海听涛:最后请老师您给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提一点建议吧?

老师:择业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未来。所以,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应采取理性的、积极向上的态度,经济利益不应该成为惟一的择业标准,更重要的是多多考虑社会需要和自身的发展。祝愿毕业生能够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拥抱崭新的生活。

 

    正视自己,善待自己,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老师会竭诚的帮助任何一位有困惑的同学。他们通过语言的艺术传递给大家快乐,他们真心地期望听到大家爽朗的笑声,用健康的心态诠释幸福。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