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问题上
食品安全:餐桌上的理性
过去的一年间,从洋快餐里的苏丹红开始,我们早餐的鸭蛋、牛奶,中餐的火腿、米饭,晚餐的鱼汤,都仿佛变得有些形迹可疑,坐在餐桌旁还真需要些勇气。若多些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去分辨那些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也许会认真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时常为百万分之一的几率而恐慌是否有意义?
北京,某酒吧举行的一场“科技咖啡馆”活动中,座无虚席,听众正在狐疑地审视着桌上的免费餐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化学污染物监控室主
2005年卫生部的《苏丹红危险性评估报告》中依据的是动物致癌试验。在这个报告描述的苏丹红动物致癌实验中,研究人员按30毫克/千克体重的量为大鼠们制定“苏丹红食谱”,并坚持每天根据上述食谱喂饲,两年后才引发了大鼠的肝癌。而最近有关“红心鸭蛋”报道中被抽检的鸭蛋,苏丹红含量较多的也不过7.18毫克/千克,要达到与上述大鼠相同的效果,正常成人每人每天需要食用上千个含苏丹红的鸭蛋。可见,消费者对于“红心鸭蛋”的恐慌是一种反应过当,而事实上,吸烟、酗酒或是其他不良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的健康危害比苏丹红鸭蛋要大得多。
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
乘车、坐飞机有风险,这种观念早已被大家接受,但在食品消费中,消费者们却仍然执著地希望能寻找一种100%安全的食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安全系主
事实上,判断一种产品能不能用在食品生产上,不仅是含不含“毒物”那么简单,而是要考虑“毒物”的剂量并权衡各方的因素,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评估。
撰文/李珊珊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