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补充采集

谁来救救西镇里院文化

作者:章芳来源:青岛早报4月15日发布时间:2007-04-17

字体:

作为符号学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汉学系系主任孟华教授非常关注城市的建筑与城市文化、历史记忆之间的关系,在谈到西镇的里院时他说:“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认识,当建筑消失的时候,这个建筑维系着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积淀下来的某种文化也随之消失了,如不做抢救性整理,非常可惜。”

  教授曾经历游西欧多个历史名城,对这些城市的建筑与当地历史文化关系颇有心得。在他看来,在关注青岛的城市建筑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沿海一带的那些欧式小洋楼,而往往忽略了西镇一带的里院建筑,而实际上,这种民居带有非常显著的青岛本土色彩,在全国来讲是独特的。教授说,西镇里院这种中西合璧式的民居,带有浓郁的本土和传统文化色彩,并代表了一种平民文化。他进一步提出,真正的青岛传统文化格局应该呈现的是由洋房所代表的精英文化和里院所代表的平民文化组成的二元格局,但长期以来人们在认识上将这种二元格局一元化,过分关注洋房的保护挖掘,里院文化只深藏于民间。

  筹建里院文化展览

  “建筑是凝固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拆迁意味着一个社会生活方式的消失。西镇蕴含着青岛文化中一些很宝贵很有特色甚至很能代表青岛灵魂的东西。我们非常想在这最后一刻,去发掘这些宝贵的东西……”326日,网友“若楚”在青岛新闻网“发现青岛”论坛发帖,这位海大中文系大二的学生在论坛上透露她和她的同学正在实施抢求西镇里院文化的活动。

  而在记者采访孟华教授的时候,孟华也一再提及这件事。正是他领着这些学生设立了里院文化的专项课题,他组织学生深入拆迁现场走访西镇原居民,希望在最后的关头,通过口述、录音、拍照、摄像、收集实物等手段,保存里院文化及相关的历史记忆。

  教授还有一个愿望是想筹建里院文化展览,展示各个方面的人士所收集到的有关里院的文字、音像和实物资料,从而达到保留里院文化的目的。

  应有更多的人来抢救

  西镇拆迁就要进入尾声,可是学生们的调查进行得并不顺利,这让教授感到无奈,“学生们的时间太有限了,他们平时都有课,只能利用周六周日休息进行,能收集到的资料太少了。”教授说,一到休息日,学生们带着干粮在西镇拆迁现场一呆就一整天,饿了啃面包,渴了喝水,但即是这样也赶不上拆迁的速度,大部分原居民的搬离往往让最鲜活的口述记忆无处可觅。再一个困难是拆迁中有许多珍贵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实物需要搜集,这方面的工作没有政府部门的帮助很难进行。

教授说,他们在调查的时候,曾得到市发改委一位热心人的帮助,他将自己的摄像机送给学生用,还积极为课题组筹集活动经费。然而,挖掘和抢救里院文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仅仅靠大学师生自发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教授因此呼吁更多的力量能加入到抢救中来。

文:章芳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