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补充采集

“另类”的研究生之路

作者:赵 笛来源:青岛新闻网2007年4月13日发布时间:2007-04-13

字体:
青岛日报讯 袁华强刚刚从广东一家营销杂志社实习回来,他现在的任务除了每天下午上课外,就是安心地完成毕业论文。不用再去想着找工作,也不用担心考研的复试,因为他已经被保送上研究生了。

  和袁华强一样“清闲”的还有同专业的两个同学,2006年10月,当包括他们三人在内的团队代表青岛大学取得“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山东省特等奖,并最终夺取全国银奖后,三人就同时被学校确定保送研究生。

  随着“挑战杯”创业大赛、数学建模比赛、电子大赛等比赛的举办,高校中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参加比赛并夺取名次而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他们走的是一条“另类”的研究生之路。

  一个机遇

  周晓明参加过三次“挑战杯”创业大赛,取得了两次银奖、一次金奖。2002年首次参加并取得全国银奖后,他被保送上了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研究生。谈到获得保送的资格,他认为非常幸运,“当时参加比赛并没有想到保研,大概那时还没有这项政策吧。在我们拿奖后,有关部门出台了文件。对我们来说真是非常幸运。”

  张旭现在是海大气象学的本科毕业生,他在2006年参加“挑战杯”并取得全国银奖,并被保送研究生。“当时是知道可以保研,不过对我来说保研并非一条路。因为我是班长,可以通过支教获得上研资格,但我觉得那样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不是说那样不好,只是不太符合我自己心中的标准吧,而通过参加挑战杯,既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还有保研的机会,所以就参加了。”张旭说,这种机遇可遇而不可求,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获得了保研机会。

  不过对于袁华强来说,这种机遇既意味着获得,也意味着失去。“考研的风险自然比保研的风险大,但风险大意味着收获大,如果一个学生认真复习,也许他可以考取更好的高校,获得一个更好的平台。所以,这种得失很难讲。”

  一次挑战

  在目前的各类大赛中,因为“挑战杯”举办的时间较长,因此,更多的保研学生也出自这项比赛。对他们来说,参加比赛并获得保研资格,不仅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对自我的挑战。

  “从学业上说,‘挑战杯’让我更贴近现实,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周晓明告诉记者,其实在本科毕业时,他曾在保送上研究生还是出国留学之间犹豫过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国内,“因为人总是珍惜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东西。这个保研资格是通过我的努力得到的,所以我选择了它。”

  虽然并不像普通保送的学生那样,要求在各科成绩和综合评估中非常优秀,但并不是说只要在“挑战杯”上获得好成绩就可以获得保送资格。“去年我们的团队一共有5个人,但最后只有我们三个人被保送,还有两个因为在一些方面不合标准而没获得资格。”袁华强告诉记者,自己在本专业的100多名学生里排名在十几名,“要想有资格,不能有不及格的科目,还要过英语四六级。”

  当然,也有些人认为通过参加“挑战杯”获得保研资格是一种投机的方法,因为不用复习。对此,张旭认为这样的看法很可笑,“想成功必须付出很多的汗水,他们没有看到我们的付出只看到了我们的收获,他们根本没资格去评论人。”

  一种模式

  虽然比起所有保送研究生的学生相比,通过参加各类比赛获奖而保研的学生仍是少数,但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也在衡量着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比起正常途径上研究生的同学,我们肯定有些不同。”张旭说,“他们在复习的时候把所学的知识又重新巩固了一遍,我们可能没有他们学得牢固。”但他同时认为,“在沟通交流方面我有很大优势,另外思维比他们要灵活得多,管理领导方面也有很大的收获。”

  走过三年的研究生之路,周晓明的体会是:“不在于以何种方式取人,关键是要真正是那种能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人。”

  文: 赵 笛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