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成熟
我省水资源匮乏,人均占有淡水资源仅占全国1/6,但同时也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与会专家提出,以“海水淡化,东水西调”应对水资源短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中心工作的高从堦介绍,目前“海水淡化”技术前景看好,同海洋化工形成一条产业链,海水利用率大大提高。
“去年4月,国家出台了海水利用产业规划。目前,正准备启动10万吨级海水淡化成套技术及工程示范重点专项,我省应把海水淡化作为应对水资源短缺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港口建设,不应盲目求大
港口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中国海洋大学
现在许多沿海城市竞相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但并非所有城市都适合,就我省而言,南部海岸港口的自然条件优于北部。
针对目前国内大港普遍超负荷运转现状,史宏达认为,确定港口吞吐量,应该首先考虑港口的适应度(港口通过能力与完成吞吐量之比)。国外这一比例一般是1.1:1,而我国为0.7:1,这说明我国大部分的港口都在超负荷运转。
专家一致认为,我省应积极建设临港重化工业基地和临港物流基地,充分发挥青岛港龙头作用,做大做强两翼,即南部的日照港和北部的东营、滨州和潍坊港。省交通厅港航局总工方修泮同时建议,港口发展要学会利用大企业优势,在这方面,日照港的发展之路值得借鉴。
造船,不能忽视环境污染
造船引发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国家海洋局一所研究员
史宏达同时建议,应把海上油气平台的研究开发,作为今后我省造船业的一个重要内容。
科技兴海,产业结构要优化
去年,我省海洋经济产值占GDP比重为6.3%,高于全国平均4%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省是海洋经济强省。
我省海洋产业主要是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分别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51%、18%,产业结构有待升级。国家海洋战略研究所所长高之国因此提出发展“海洋科技强市”战略,并且认为青岛在全国拥有最佳条件——是深海开发国家基地,同时山东经济实力雄厚、人才济济,这些因素使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为科技兴海奠定了基础。
中科院海洋所杨红生研究员提出,我省应大力发展海洋药物、深海油气与矿产资源开采、海洋生物新产品等一批海洋高新技术,培养一批海洋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以此拉动海洋经济发展。
此外,天然气水合物、海洋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化也被专家提上议程。
全国海洋渔业看山东,但我省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所副所长李健提出,可以通过促进养殖方式转变、升级加工产业等推动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现代海洋渔业经济区,实现产业规模化。他说,在广东,观赏渔业一年收入上千万元,山东也可以半岛为中心,发展“休闲渔业”。
史宏达指出,对海洋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应采取不同措施加以保护利用,抓紧制定全省海洋事业发展规划及海岸线开发保护规划,研究有针对性的保护性措施。
目前,全球海洋渔业开发普遍过度,山东也不例外。刘洪滨教授认为,不能仅从海洋产值来看“海洋三农建设”,应适度开发,建设“良性循环海洋开发系统”,创造“有生命力的海洋国土”。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韩国制定了21世纪开发战略,我省与韩国相邻,海域情况基本相似,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加以借鉴。
文:姜言明 高薇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