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做出批示
接到电话的曹渝有些激动,不禁问,“是真的吗?李局已经看到了我们的调查结果了吗?”该名工作人员在电话中肯定地说:“是的,对你们几个青年同学扎实的调查我们十分感谢,李局亲自做了批示,这篇调查报告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曹渝,他们的调研数据和建议已被转交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相关研究部门进行研究,并把调查报告发至湖南煤矿生产监察局进行研究。随后,双方又针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问题交流了半个多小时,主要就煤矿工人现在的问题、成因等进行商谈。挂上电话后,曹渝长舒一口气,觉得煤矿工人的心声终于反映上去了。
社会反响:报告引起全国政协委员重视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郝如玉在网上开博客,听取网民意见,其中有一篇呼吁关注煤矿工人安全的意见引起了郝如玉的注意,这份报告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几位大学生写的,在读完这份关于煤矿工人的调查报告后,郝如玉立即回复了这几名大学生,高度评价他们的行为。
在博客中,郝如玉写道,“看了他们的调查报告,我为年轻学子的时代感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所深深打动,我们国家有了这代有作为的年轻人会更加强大!”对此,郝如玉建议高校应深入开展大学生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记入学分,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
对话当事人:矿工对生命的漠视让学生震惊
矿难意味矿友离世 也意味着“没钱赚”
记者:在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时,哪部分与预想出入最大?
曹渝:煤矿工人之间的安全感差异很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井上工人安全感最差,可我们最开始以为是井下煤矿工人。比如要下井修理机械的机修工,在工作的八小时内可能要反复上下井,环境安全反差太大。
记者:在报告中建议“建立煤矿工人救助体系,对工人进行辅导”,从煤矿的角度看,如建立这样的体系,最该做的有哪些?
曹渝:以前我们认为,给的物质越多工人心里越安全,但心理是长期的问题,钱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煤矿工人救助体系,心理救助跟不上的话,物质上再怎么救助也是无用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安全问题。
从煤矿工人自身来说,“要钱还是要命?”对于很多矿工来说,只要下井就有2000余元的收入,就能够娶妻生子,因此很多人都只把自己当成赚钱的工具。如果矿工死了,家属必然能够一次性获得赔偿。因此从我们的这次调查来看,矿工和家属对生命的漠视让我们很震惊。
记者:怎么想到利用“两会”博客向“人大”代表建议的,想达到怎样的效果?
曹渝:当初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新华网在“两会”期间提供了与代表博客的互动平台,使我们与国家决策层有对话的机会。我们把自己看作煤矿工人的传声筒,也把自己的调查看作是履行一名公民对国家应尽的责任,希望能推动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政策调整,让更多的人关注煤矿工人,尤其是煤矿工人的心理安全问题。
记者:接下来还会继续做与这个报告相关的事情吗?
曹渝:接下来将根据国家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煤矿安全的建议,完善这篇论文,并完成《湖南农民煤矿工人权利现状的调查以及提升策略》的调查报告,还准备陆续将我们的手记发表到网上的博客上去。
记者:请问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毕业后想做哪方面的工作?会和这次的调查有关吗?
曹渝:我现在是湖南师范大学文秘专业的武警国防生,毕业后还想继续读书,想做一名社会学家。这也是和这些调查有关系的,这次调查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和对社会的看法。
记者:在采访中,你给人的印象是说话办事很有条理,比实际年龄要成熟,请问课余时间喜欢做什么,做过学生会的工作吗?
曹渝:平时喜欢看各种书籍、交朋友、组织活动工作。我现在是湖南师范大学学生会和团委的主要干部。初高中也一直担任学生干部。所以这样的锻炼机会很多,也敢干事情。
记者:对你自己来说,这次调查获得最大的感触有哪些?
曹渝:这让我们了解到煤矿工人生活的艰辛,他们这个群体需要倾听和关注。这一群体中处于最底层的是农民煤矿工。他们每月的工资只有千余元,几乎没有任何福利的保障,可是他们在接受调查时,普遍对自己的状态感到很满足。最让他们感到烦躁的是发生矿难事故,对于他们来说,矿难的确意味着有工友离开人世,但也意味着煤矿的停产、维修、“没有钱赚”。
资料链接 学生调查报告(摘要)
经过专业的心理数据分析,发现煤矿工人的心理安全问题亟待关注,有近半数的煤矿工人心理安全令人担忧。而目前“治矿”策略里又没有关注到这点。该篇调查报告的创新点在于———从煤矿工人的心理安全感与生产安全关系的角度研究矿难发生的原因,弥补了以往煤矿安全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一个研究矿难发生的新思路。
调查报告认为,煤矿工人的工作安全度与煤矿工人的安全感成正比关系;井下煤矿工人和井上煤矿工人的安全感比管理人员要差;收入状况与煤矿工人的安全感成正比关系。
从煤矿工人的个体方面来看,煤矿工人年龄结构分布,尤其是井下工人的年龄分布存在较大的缺陷,为煤矿安全生产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煤矿工人的工龄对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一定时期内,工龄越长,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率越低;煤矿工人的文化程度与安全感成正比关系,文化程度越高对安全的认识越科学,安全感明显好于文化程度低的工人。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