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大学生揭秘矿工生活 调查报告引政协委员重视(1)

作者:北京青年…来源:北京青年报发布时间:2007-04-02

字体:

五名大学生,两年时间,在矿区同学和当地煤矿工人的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走访湖南30多个煤矿,三次下矿井,调查500多名矿工,其间遭到矿主的驱赶威胁,但依然完成了整个调查。经过半年多的整理,在多名导师指导下,站在关注矿难新视角的高度,写出了《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的调查报告,引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重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做出具体批示。这几名学生就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湖南师范大学的陶嫦娥、周舟、曹渝、文迪、毛雪峰。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个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曹渝,听他讲述了这个团队在这次调查中的经历和收获。

 

调查经历:冒险下井调查遭遇矿主威胁

 

20053月,调查队员们所在的年级要求做社会实践,那一年,频频见诸报端的矿难报道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但为矿工这样一个群体做调查报告,究竟从哪个角度入手,让他们犯了难。导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谢俊贵提的建议是,矿工的心理状态与安全相关。调查队员们最终决定从心理视角入手整个调查。

 

矿工不知道什么是电影院

 

在湖南常德澧县,调查队员开始了第一次样本采集的调查。从来没和矿工打过交道的几个同学,和矿工一接触就蒙了:当被问到如“你坐在电影院是否会感到害怕”、“你坐在飞驰的小轿车里是不是会感到害怕”这样的问题时,矿工通常会反问学生们“电影院是什么?小轿车是什么?”这就意味着,心理问卷上的大部分问题,对于整天埋首在煤炭世界的矿工来说是陌生的,他们不清楚问卷的含义。再加上煤矿对外来人惯有的警觉,矿工们虽然很尊敬大学生,但都不太敢说话。这第一个回合下来,大学生发现,他们完全不了解矿工的认知水平,因此按照最初设想的方式,完全行不通,必须改变策略:第一,要由原来的问卷改为一对一的访谈;第二,访谈时间由白天改为夜晚以及矿工上下班时间进行插空访谈;第三,语言由原来的学术用语改为最通俗的大白话。

 

与矿工“套磁”必备:香烟与槟榔

 

有了上一次碰壁的教训,20054月去浏阳调查时,曹渝几个人托同学的家人在矿上打点了一下,碰到愿意说话的矿工,就重点调查。那么怎样才叫愿意说话?曹渝说,矿工都喜欢一边抽烟一边嚼槟榔,因此“套磁”和谈话时,最紧要的就是递烟和递槟榔。此外,选对人也很重要,如果“领班”一级的矿工愿意谈话,那将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其他矿工都会很好奇,继而愿意与大学生谈话。需要注意的是,与“领班”矿工调查时,只能说好的评价,避免引起他们的警觉。等到把领班类人物“处理”掉后,就能一层一层地深入做问卷调查了。幸运的是,这次调查,曹渝和同学得到了一些有一定文化基础、处于管理层面的老矿工的支持。曹渝告诉记者,对于矿工心理问题,这些老矿工都多少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处于不知道“怎么做,怎么管”的状态,因此他们鼓励矿工接受大学生的调查。调查队员们通常是每周四到,下周一赶在矿主回到矿上之前离开。这一次的调查,由于方式方法都对路子,曹渝他们成功地采到了74个样本。

 

由于直接问矿难事故这类问题会引起矿工的反感和警觉,调查队员通常会将问题“改良”后间接地表达出来,比如学生们会问:“您对矿难有什么看法?当听到矿难发生后,您心情怎么样?害怕吗?”这样的问题,而澧县一个煤矿矿工的回答,给调查队员留下很深印象。

 

这位煤矿工人告诉学生们,煤矿工人的生活就是这样了,每年都有事故,都有几个人出事,习惯了。“干我们这行死伤是难免的,只是看多少和时机以及出事的是谁的问题。来矿里工作时间长了,也自然习惯了。下去了,什么都不想,只想多挖煤上来……”

 

五名大学生,两年时间,在矿区同学和当地煤矿工人的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走访湖南30多个煤矿,三次下矿井,调查500多名矿工,其间遭到矿主的驱赶威胁,但依然完成了整个调查。经过半年多的整理,在多名导师指导下,站在关注矿难新视角的高度,写出了《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的调查报告,引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重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做出具体批示。这几名学生就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湖南师范大学的陶嫦娥、周舟、曹渝、文迪、毛雪峰。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个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曹渝,听他讲述了这个团队在这次调查中的经历和收获。

 

被矿主删了相片连夜出逃十几公里

 

随着调查经验的增长,曹渝和同学们总结了一些经验:一、一定要佩戴校徽表明学生身份;二、绝不能问的问题是:这个矿经历过几次事故?三、不能在矿井附近走动。可尽管如此,在宁乡一个矿的“历险”让曹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今日,依然觉得很“恐怖”。

 

20063月,曹渝、周舟第二次到宁乡的煤矿做调查,一个身着普通矿工服装的人对曹渝手中的数码相机产生了兴趣,对曹渝说:“我没见过这样的相机,能不能让我看看?”当曹渝把相机递给这个人时,他并不满意,曹渝应这个人的要求,把相机从胸前摘下来,递到这个人手中。可是这个充满好奇心的“矿工”接下来的举动,让曹渝目瞪口呆,在快速地删掉数码相机内的照片后,这个人恶狠狠地对曹渝说:“拍什么?找死吗?”这时,曹渝才恍然大悟,原来眼前的这个对相机满是“好奇心”的人就是这个矿的矿主。

 

随后,矿主要求这一班的矿工停止工作,但就在此前,一个处于管理层的矿工向曹渝表示过希望他去调查的意思,所以曹渝不打算马上离开。就这样双方僵持了近两个小时。最后,一个担心形势会对曹渝不利的工友,趁矿主暂时离开处理事情的间隙,让工友骑着摩托迅速把曹渝带出了矿,把他送到了离他最近的一个矿上。担心矿主一路追来报复,曹渝一路跑到离家十几公里外的同学家住了一晚。第二天,又回到宁乡,在采集了80个样本、完成出发前的任务后,才回到长沙。对于这次的经历,曹渝觉得,尽管之前有过预想,但没想到会这么恶劣,“这个矿主太狡猾了,没想到这样被骗了。”曹渝在逃到安全地带后,给家里打了电话,这次连一向支持曹渝的妈妈也希望他不要再做调查,父亲的态度更是坚决,最终曹渝还是说服了父母,做完这份调查。

 

除了这次“恐怖经历”外,曹渝终身难忘的就是和同学刘高只身下小煤窑的经历。曹渝说,这次终于让他知道了什么是小煤窑。“我们下去的那个洞,摸到哪里都像浆糊一样,站的靠的地方,都很软,很可怕。可是很多矿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挖煤的。”

 

20064月和5月间,曹渝和同学们又去了宁乡采集样本,这次他们选择了熟悉的矿,加上经验和方法比以前更加熟悉,此行顺利地取得了近80个样本。20068月,曹渝和同学们在导师的帮助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于20069月至12月,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报告。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