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已经习惯了家门前那片盐碱地所呈现的荒芜,突然一天有人告诉你,这片地不仅能种东西,还能养鱼,你会不会把这个人当作"圣诞老人"。对于沿黄流域的成千上万的农民来说,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董双林和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科研团队,就是这样的"圣诞老人"。而他们的礼物,就是刚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低洼盐碱地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我国有盐碱土地5亿多亩,其中1亿多亩属低洼盐碱地(这种地质的特征就是土壤盐碱化程度过高而无法种植农作物,主要原因是因为地下水位过高,水分蒸发后在土壤中遗留大量的盐碱物质)。对于这些低洼盐碱地的改造,其实国内外的科研人员早就下手研究了。以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是通过打井抽取地下水或埋管排水,使地下水位下降,从而解决土地的盐碱问题。但这项技术投入成本高,要求持续时间长,除了政府投入外,个人无力承担土地改造的费用。
而董双林和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走得路子却不一样。这项被他们称之为"上粮下渔"的技术,是在低洼盐碱地上挖出一个池塘,并用挖出来的土在池塘边形成高出地表的田地(学名台田)。这样,台田上可以种农作物,池塘中可以养殖鱼虾。
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却非常不易。究竟台田要多高才能有效地避免盐碱化,池塘里的水如何改造才能更适于养殖,董双林和他的同事们干的就是这些事。
"我们做的就是确定台田的标准,以及对池塘里的水质成分进行改造,让它尽量接近于淡水或海水的构成。当然,盐度肯定比淡水要大。另外,我们还要找出适合在这种水质中养殖的鱼类和虾类。"董双林说。
任何的科研成果,背后又怎么可能少得了辛勤和汗水,董双林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整个科研队伍付出了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好在让他们欣慰的是,十余年的付出并没有白费。除了获得国家大奖,还有越来越多世代生活于不毛之地的人因为他们的技术而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以前改造盐碱地的技术虽然成熟,但投入太大,包括政府在内,很少有人愿意承担,这也是为什么国内没有推广开的原因。"董双林告诉记者,他们的成果一开始在淄博推行,政府先期投入资金进行盐碱地改造,再承包给农民,农民每年上交政府一部分成本,几年之内还清。一开始农民并不积极,但没多久,农民们发现,改造后的田地池塘的确能给他们带来收益。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应用这项技术。
文:赵笛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