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刻着中国海洋大学校训的卧石静静地躺在校园内,每一个过往的学子都会注意到;“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青岛大学的校训则醒目地刻在校图书馆的外墙上。
在中国高校飞速成长的过程中,不为人注意,各高校的校训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从前的“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几乎统一的模式,正在被各式各样独具特色、富有内涵的校训所替代。而校训的变化,也体现出中国高校对大学精神的探寻,已经由一种自发行为上升为一种“自觉”行为。
大学校训之变
1980年代的中国各高校的校训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那时我们与山大、石油大的校训一个字不差。”中国海洋大学宣传部部长魏世江告诉记者。仅在青岛,与海大校训相同的就有三家高校。魏世江还告诉记者这样一个笑话:1980年代,他曾出差去德州,在一家工厂的门口竟看见了与海大校训一模一样的厂训。
这种情况的改变,从全国来说,是从1990年代初关于大学文化的讨论开始。随之,包括海大、青大、青科大在内的青岛高校开始着手整理、重定自己的校训。
2000年,青大开始重拟校训——在青大合校之后,一直没有一个固定校训。经过反复讨论,最后青大以“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为自己的校训。“‘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三句话有三个递进的层面,分别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学校及所有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进行了必要的规定。”青岛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尹增刚给记者解释了该校校训的内涵。“第一个层面,‘博学笃志’是对学生、教师、行政领导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要博学,要有志向;第二个层面,‘明德求真’是做人、治学的基本要求,要有高尚的人格,要通过学问的方式寻求真理;第三个层面,‘守正出奇’即勇于开拓、创新,不断前进发展。这三个层面的意义相互联系、相互说明。”
海大的校训从2001年初步定为“海纳百川,至人至德”到最后定为“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用了近3年的时间,期间
青岛科技大学的校训是“明德、笃学、弘毅、拓新”。该校党委副书记王瑞芳对其的解释为:我国自古就有“德以修己,教以导人”的优秀传统美德,并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至理名言,所谓“明明德”,即以德诲人,修德正身之意,此为立身行事之根基。所谓“笃学”,即探求知识,矢志不渝,此为求真务实之基点。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所谓“弘毅”即志存高远,坚忍不拔之意,此为探索真理之品质。最后一句是指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所谓“拓新”即永不满足,勇立潮头之意,此为兴业建功之动力。
探寻大学精神
大学校训之变的背后,本质上是大学开始对大学精神进行探寻。
“所谓大学精神,概括地说,是指一所大学最为核心和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它是学校的灵魂和支柱,是学校合力的凝聚点,是学校参与竞争、求得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王瑞芳这样阐释自己对大学精神的定义。在她看来,大学精神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规定的其价值内涵具有理想性的特质,它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前途和未来,是大学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同时它又是知与行的统一,对师生员工具有导向性和渗透性;另外,大学精神还是历史与空间的延伸,具有激励与辐射功能。更重要的是,大学精神同样有助于大学品牌的塑造,“新时期大学有自己新的定位,社会也对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已经进入市场,无论是招生还是就业,高校之间都存在竞争。这些都需要高校塑造出自己的品牌,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研究上走出自己的特色。”王瑞芳说。
“在大学精神中,校训占据了制高点。”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徐建培认为,“校训是办学指导思想、定位、思路的高度凝炼和概括,同时又是校风、学风、教风的体现,带有价值性,理想性,超越现实。”徐建培认为,一个学生,如果连校训都记不住,那整所学校就谈不上学风、教风的建设,更谈不上理想追求。教师、学生应该用自己的理想去呼应校训。“大学是个舞台,你在这个舞台上能走多远,以及这个舞台能带你走多远,这取决于个人、教师、学校三方面的追求是否一致。”徐建培说。
在魏世江看来,从大学内部到大学外部,对于大学精神的重新讨论在近几年更受人关注,“随着大学规模的极度膨胀,人们对于大学的教学质量以及科学研究的怀疑,促使人们进一步去探寻大学精神的本质。”很多人都说办大学就是办文化,魏世江也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原来大学功能有“三分说”,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但现在更应该加上“引领文化”。
对于当代中国高校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精神,每个身处高校中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徐建培认为当代大学精神要体现平等的多元意识、理性的批判态度、自由的个性特征和非功利的超现实追求。而青岛理工大学校长仪垂杰认为,当代大学精神要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重。
其实,也正是每所高校根据自己不同的实际情况而凝炼出不同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直接体现——校训,才如此丰富多彩。
重塑大学文化
从校训到大学精神,在大学精神之上,还有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精神,处于整个大学文化的核心位置。在这之外,大学文化还应该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魏世江说。
包括新校训的出台,在探寻大学精神的过程中,重塑大学文化也是各高校最为看重的目标之一。对于如何重塑大学文化,各个学校也都有自己的不同模式。
青岛科技大学是最早引入CIS理念和方法的青岛高校之一。2003年,他们借更改校名之机,实施了“形象设计与塑造”工程,借鉴CIS理论和方法,在办学理念、发展战略、行为规范、视觉形象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进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理念系统,即大学精神的挖掘、提炼、概括、塑造,这是形象设计的核心;行为规范系统,就是通过师生员工的具体行为,使学校精神、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包括党政干部、管理人员、工勤人员、教师、学生等各类人员的行为准则、规范;视觉识别系统,这是对理念的展现,是理念的载体,是对理念的形象化的丰富和延伸,包括学校标识、象征图案、基本色、标准字等诸多要素。
在王瑞芳看来,CIS理论经过40年的发展,已在制造业、服务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学文化虽与企业文化有本质上的差异,但CIS理论所揭示的形象设计的共性原则和方法对其他社会组织的形象设计有着普遍的适用性。
与青科大不同,海大虽然也借鉴了CIS理论,但他们并不认为单纯的CIS理论可以涵盖整个大学文化。在精心打造精神文化之外,海大也开始强调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塑造。“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魏世江借明代张居正之口谈到了制度文化的重要性。对于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他说:“当休息日和节假日,教研室、实验室里的灯光一直亮着,这就是一种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的体现,说明我们教师有着良好的教风和求真务实的科研风气。”
“海大的办学理念会越来越被师生员工们认可,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观念。环境、制度的建设在长时期内可以影响师生们的行为,从而树立良好的校风。”魏世江虽然并不认同“文化立校”这种过于绝对的观点,“但从这种观点中不难看出大学文化对大学发展的重要性。”
虽然有了新校训,虽然有CIS等各种理论支撑,但我们并不能说包括青岛高校在内的中国高校已经找到了各自的大学精神。对于在这方面刚刚开始探索的中国高校而言,这条路他们才刚刚起步,从大学精神的“自觉”,到大学精神的真正形成,还有一条长长的路要走。
文:赵 笛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