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过洋节别忘文化自信

作者:刘琼来源: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06-12-25

字体:

 

 

陈建晖 绘

 

12月25日,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商家纷纷造势营销,年轻人在精心准备着与朋友相聚的礼物。而在网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10位博士发表联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再次引起了中国人到底该不该过洋节的争论。

 

12月24日晚,记者拨通了民俗学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电话。

 

“过的不是宗教节日,过的只是一种气氛”

 

面对商家的忽悠新人类趋之若鹜,冯骥才认为不必紧张人们容易对外来事物感到新鲜,接受起来难免有些盲目。比如大家可能在过圣诞节,但对圣诞节的内涵是什么,99%的人不知道也不在意。

 

在他看来,与西方传统圣诞节特定的宗教内涵相比,中国人所过的圣诞节,其实是一种盲目的、粗糙的节日。人们只是觉得好玩,可以互相送送小礼物,用圣诞卡互致问候。过的只是一种气氛,并没有特定的节日情感。

 

“洋节的传播并非都不合理,母亲节就可以共享”

 

冯骥才认为洋节不是洪水猛兽,洋节在中国的传播也并非都不合理。他说,以人为本的节日没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比较容易传播,比如情人节和母亲节,应该可以成为人类共有的节日。

 

在他看来,应该允许圣诞节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任何一种文化传播都存在本土化的问题。节日的传播也是这样。中国的端午节、中秋节传播到韩国后,有了新的载体和内容,就是例证。圣诞节在中国的传播,看来也是这样。短信祝福、朋友聚餐,就是载体形式的变化,而问候和团圆则是情感内容的丰富。

 

“重续文脉,是改变传统节日被冷落的出路”

 

相对洋节的张扬,传统节日的日益冷清,引起许多人的忧虑。

 

冯骥才说,重续传统文化的文脉,是改变传统节日被冷落的根本出路,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乃至消亡,实际上是它的精神载体不复存在了。他强调,随着时代生活的进步,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在继承中创新,不断产生新的载体形式,更多的人开始对民族节日的内涵和价值产生兴趣,产生文化自信,才有文化的自觉,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务必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传统文化建设一定不能依靠市场,在尚无足够的文化自觉之前,传统文化建设要靠外力推动,要靠制度保障;一是一定要坚持向子孙传播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改良文化。他强调。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已经或将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但人们更希望看到,通过保护,人们能够在健在的节日中体悟情感高潮,而不是在博物馆和影像资料里遥想当年。冯骥才说,这正是呼吁抢救民间民俗文化的目的。

 

文:刘琼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