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2006年着力包装的几位学术名星:易中天、阎崇年、于丹和王立群
2006年,阎崇年、纪连海来过沈阳了,明年初又有于丹,虽然央视《百家讲坛》的“名嘴”们来沈阳的没有几个,但是他们的到来还是能够掀起不小的震动,尤其是将于下月底来沈阳的于丹,已经让读者充满了期待。之前只是在各自学术领域中很有影响的他们,凭什么会让这么多人追捧,答案不言而喻,因为央视《百家讲坛》给了他们一个成为“名嘴”的平台。
“名嘴”之谜:挑选有讲究
编导那尔苏说,《百家讲坛》的确捧红了一批人,但是他们被选中却是有着严格的标准的。他们选人的标准,一个是要有学术涵养,一个就是口才。“哪怕你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你的口才不好,也会有很大的障碍。还有一点,就是人格魅力。因为43分钟之长的讲演类节目,举手投足之间的手势、眼神,处处体现了人格的魅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方式之谜:为百姓与学术搭桥
《百家讲坛》制片人解如光认为,为百姓与学术搭桥,这是他们成功的根本。他说,《百家讲坛》是以学术为基础的,只是在手段上采取了大众化的形式,所说的悬念化和故事化,只是为了更好地、通俗地表达学术。他们要求每个专家所引用的史料,都必须是确凿的,但是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他们要坚持这条线,始终不会放弃这条线。
讲法之谜:给专家“洗脑”
在《百家讲坛》中,易中天是著名“说书的”,马瑞芳把《聊斋》讲得“仙气十足”,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一切都经过了节目组的“洗脑”以及痛苦的“变异”。策划人解如光透露:“讲《聊斋》的马瑞芳教授讲了20年的蒲松龄,但后来方法出了问题。比如她曾讲过一个人物叫细侯,曾在生命最后爆发出别人想不到的能力。马老师一开始就讲‘惊世骇俗说细侯’,上来就把故事的结果讲了出来。我们告诉她这样讲不行,因为悬念揭晓了就没观众听了。我们告诉她,要一直讲到最关键的时候才把这张牌翻出来,就吸引人了。”
包装之谜:争议引来关注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出,红学家一片哗然,认为他创出的“秦学”属于歪门别道,但在争议声中,刘心武主讲节目的收视率却节节高升。这是争议给《百家讲坛》带来的影响质疑,而这种争议不但让平民关注,也把专家学者拉到了这个行列中来。制片人万卫说:“我们也一直在想,学术的价值到底在哪儿?如果你的学术只是给几个人看,只是为学术而学术,我觉得就没有发挥它真正的功用。学术是应该服务于大众的。”
风格之谜:个人魅力发酵
《百家讲坛》之所以如此受欢迎,跟主讲的学者们的个人魅力也有很大关系。很多网友在贴吧里就给名嘴们的风格做了归纳。他们认为,马瑞芳讲《聊斋》吸引观众注意,靠的是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孙丹林讲过陆游、讲过唐伯虎,会时不时蹦出一些“帅呆”、“酷毙”等新潮词汇;易中天,这个具有八卦精神的教授用平民化方式在电视上讲起了历史故事,让他迅速有了庞大的“易粉”群。
火爆之谜:出书形成“雪球效应”
易中天肯定没想到,他的《品三国》书稿能拍出500万元的天价;刘心武也不敢想像,自己在写出《班主任》20年后的今天,能借着在电视里解读《红楼梦》而再红一把;潜心书斋做学问的阎崇年自己也承认,从没想到《正说清朝十二帝》一年之内居然可以再版15次……
这些都是《百家讲坛》让他们从“布衣学者”变成了日进斗金的“名家”和“明星”,而反过来易中天等人书稿的频繁出版和在各地的签售活动,也都为《百家讲坛》在全国做了最好的宣传,而这些都是《百家讲坛》在和学者们的合约中早有约定的。
前景之谜:安静中求变
面对着目前诸多的赞扬,解如光表示,《百家讲坛》的未来将是安静的,但是这种安静必须要在变化中求,要不断去亲近“草根观众”的口味。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