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补充采集

青岛理工类高校的“人文梦”

作者:青岛日报来源:青岛日报12月11日发布时间:2006-12-11

字体:

没有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不是一个全面的知识分子,如果要成为一个全面的知识分子、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那么就应该文理兼长,既有理工科方面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又要有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涉猎。在讲台上,著名作家莫言正对着几百名青岛理工大学的学生侃侃而谈。

台下坐着青岛理工大学的多位校领导,他们认真听着莫言的讲座。在青岛高校,这样的场景已经越来越多,台上的主讲者有王蒙、严家炎、余光中、范敬宜、莫言,台下坐着的人有中国海洋大学的师生、青岛科技大学的师生、青岛理工大学的师生。

有着理工传统的青岛高校,正在一步步地打造着自己的人文梦

  人文学科的发展

把时间回溯到2000年,那时候的青岛高校,除了青岛大学有较为完善的文科设置外,其他高校仍处于偏理工轻文科的状态。但当我们现在再来审视青岛高校的学科设置时,会发现原有的格局已经改变,各高校开始调整理工类学科独大的局面,文科专业羽翼渐丰。

领先者无疑是中国海洋大学。目前,海大已经告别了只有外国语学院、经贸学院和文学院的原始状态,发展到以多个人文学科学院、研究院、社科部和研究中心的大文科体系。而今年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在海大的落户,也使得海大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又前进了一大步。

青岛科技大学的传播学院已经成为学校着力打造的一个文科品牌。1999年该校设置了编辑出版学专业,而随着《光明日报》原总编辑袁志发成为学院院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清华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成为客座教授,传播学院也完成了从丑小鸭到天鹅的转变。

不得不提的还有莱阳农学院的动画专业。从2005年在山东省首开动画专业,到今年青岛市计算机学会影视动漫专业委员会在该校成立,依托青岛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莱农这所以农字立校的高校在人文学科建设上让人刮目相看。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低层次小规模到高层次大规模。几年来,青岛的理工类高校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成绩斐然。在发展过程中,各学校形成了紧密结合青岛实际的特色学科。

  大师的到来

青岛理工类高校人文建设让人最为关注的,无疑是一个又一个大师、名家的到来。

上个世纪30年代、50年代,青岛曾迎来过两次人文高峰,一大批人文学者的到来,让青岛受益匪浅。如今,这股浪潮又再度扑面而来。

王蒙受聘成为海大文学院院长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其后而来的严家炎、冯其庸、叶嘉莹、余光中,一次又一次让中国海洋大学的逸夫馆挤满了学生。放在10年前,青岛的大学生们还会为一个二流作家的到来激动不已;现在,学生们已经慢慢习惯像余华、张炜、铁凝这些一流作家的身影出现在校园内。

仅今年,在青岛各高校出现的名家身影,就包括了王蒙、余光中、叶嘉莹、邵华泽、袁志发、范敬宜、莫言等。这么多人文名家的到来,不仅使青岛高校受益,也为青岛增添了一抹文化的亮色。

对于大学的文化,大师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有多少时间与大师们待在一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大师们的身影出现在校园内,学生们会自然而然感受到文化的气息。这是很多人在谈到大师的到来对学生的影响时所提及的。在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马连湘看来,一所学校给学生的影响,除了课堂上正规的教育影响外,校园文化的影响也必不可少,这也就是他一直赞同的泡菜水理论。而大师们的到来,正是打造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文理兼容的治校思想

人文学科的发展,人文大师的到来,归根结底是青岛高校的领导者认识到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当代高校的意义。

莫言的讲座,是青岛理工大学校长仪垂杰发展学校人文教育的第一步。他的观点是,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育大学人文精神的关键。科学求真需要人文为其导向,人文求善需要科学为其奠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舍。在他看来,大学生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美的

具有同样理念的还有青岛科技大学的马连湘。我们花这么大力气建设人文学科,就是给学校塑造一种氛围。

  而中国海洋大学的大文科建设,也正是得益于近两任校长注重文理兼长的治校思想。海大原校长管华诗是该校大文科建设的提倡者,在他看来,一所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是基础,如果没有人文社会科学,那么它就不能称之为综合,它的自然科学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而海大现任校长吴德星也认为,要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重和相融:我们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重和相融,对人才培养,对人格构造,甚至对办学理念,都是一个支撑点。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