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星校长认为,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学校将成为我国海洋与水产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心基地,成为我国此领域重大科技计划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成为国家有关发展建设计划制定的主要信息提供者之一,是国家此领域国际科技等交流的中心基地之一。
记者在中国海洋大学采访吴德星校长的时候,他几乎没有停顿,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学校的“十一五”规划。吴德星认为,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五”期间,学校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未来5年,是中国海洋大学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实现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目标的关键阶段。
学科体系:特色鲜明,互动促进
吴德星给记者详细介绍了学校未来几年的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和完善特色鲜明、互动促进的学科体系。
强化建设特色优势学科
(1)海洋科学一级学科首批进入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建设行列。物理海洋学迈入国际一流学科。建设重点是快速提升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一支由国内外优秀学者组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创新团队,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提升水平,形成国际物理海洋研究知名机构及学术交流中心,成为吸引、凝聚和培养有国际影响力的物理海洋学家的基地。海洋化学学科在应用化学和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建成具有鲜明海洋特色和有影响力的教学科研中心,增强为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海洋生物学形成以海洋生物为特色的生命学科,建设重点是加强基础理论的探讨、提升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高新技术开发能力,解决一批海洋生命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问题,促进相关优势学科的发展。海洋地质学科建设重点是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需求以及海洋地质学科自身发展要求,加快与地球探测与信息处理等应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2)水产一级学科争取建成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水产养殖学科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际上水产养殖科学与技术研究的重要中心之一。渔业资源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并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捕捞学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力与水平。
(3)食品科学与工程达到国际水平,努力建设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到2010年,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争取至少在1个学科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构建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成为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4)药学建设重点是提升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水平和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解决海洋药物研究、水产食品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大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加强药物生物技术和海洋天然产物化学和中药现代化研究。
积极支持比较优势学科
(1)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争取建成国家重点学科。优先发展海洋环境研究,建设重点是完善条件建设,拓展研究领域,建立具有海洋特色的环境学科体系,提升整体实力。
(2)形成“海洋技术”一级学科,并争取建成国家重点学科。以海洋探测和检测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底资源探测与开发技术、海洋特色材料制备技术等为重点,推动海洋技术一级学科建设,争取形成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一级学科。
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大力发展应用海洋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渔业经济与管理、增殖养殖工程等交叉学科;强化支持农业经济管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等文理交叉学科建设。
积极推动战略发展学科。大力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倡导文理交叉,突出发展特色,在传承人类文明、维护价值准则、引领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吴德星认为,在未来几年里,应把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作为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海洋、水产等特色优势学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优势,努力成为国家海洋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引领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大力发展为国防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科学技术;为深海研究、极地科学、海洋生物基因组学等前沿领域做好战略准备。
依据国家、教育部及地方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以下重点发展领域:全球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水淡化,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海洋药物及生物活性物质与生物材料,海洋生物优良品种与新品种培育,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海洋新材料及海洋仪器设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等。
重点突破领域:气候转型中的海洋——大气耦合过程,中国边缘海物质源汇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陆海相互作用,深海地质过程演变,深海资源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海洋资源开发工程设施的设计及其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重要海洋探测技术,可移式多普勒激光测风雷达,海洋药物糖化学,海水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重要海洋生物种子工程,海洋动物生理研究和饵料开发,重要海洋生物系统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海洋微生物与水产病害防治,海洋食品开发利用与食品安全,海水淡化技术,海洋特种材料及海洋腐蚀与防护技术,气体液体脱硫技术,海洋综合管理模式研究等。
努力搭建与政府、企业相关部门对接的科研平台,多渠道开拓争取各种横向课题的途径,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地对影响省市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协助政府和企业解决重大科技难题和管理决策问题,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影响力。
以满足国家需求并体现学校鲜明特色的海洋发展研究为龙头,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海洋文化、海洋法学等特色领域的研究中心和政府决策咨询中心。特别支持文理(工)合作开展跨学科、边缘交叉研究,在以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特色研究占据学术地位和扩大影响力的同时,注意确立在原有学科体系中的创新研究,重点突破海洋政治与海洋权益、海洋历史民俗、海洋产业政策、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法、优秀民族读物与民族素质发展、王蒙研究、名牌企业战略、功能语言学、东亚法、人本会计与价值创造管理、海洋旅游、广告学、品牌传播学、媒介经济、媒介管理等领域,在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基础上,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建言献策。
“十一五”末,实现年度科研经费突破2亿元;骨干科研人员年人均经费强度继续居部属综合大学前列。积极引导、精心组织,逐步实现研究成果系统性与创新性的有机融合,争取获国家级奖3~5项,获省部级奖60~7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0项左右,形成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十一五”期间,文科科研水平层次要有显著提高,争取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5~30项,获省部级奖30~4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0~1200篇,出版著作300~400部,组织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50~70次。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集中资源,大力构筑
吴德星认为在未来几年中,学校会集中资源,大力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和海洋发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以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为契机,通过“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该中心以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功能实验室(相当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海洋动力学实验室为核心,整合海洋科学相关二级学科平台,再扩大建成2~3个代表国家水平的海洋科技分支创新平台,以此汇聚国内外海洋科学家,建成2~4个由国际知名科学家领衔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以此来强化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提高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该中心与国家实验室中的高性能计算中心、滨海实验室及海洋综合调查船队构成我国较完整的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创新平台。
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包括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功能试验室之一——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鳌山卫海洋生物良种培养基地,以及水产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工程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以此为基础,整合相关学科优势资源,通过“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建成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基础科学、海水增殖养殖理论与技术、水产品高质化利用与安全4个创新研究分支平台,并以此为依托,汇聚国内外知名学者,建成2~3个由国际知名学者领衔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使其成为我国人才荟萃、多学科交叉、颇具影响力的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创新基地。
文:崔雪芹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