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舆论更热衷于倾听薛涌和丘
不久前,在“如何看待大陆的大学教育”这一问题上,杨振宁表示,从本科教育和社会贡献这两方面而言,即便是中国一般的高校都很成功,对国家贡献比美国大。20年来中国高速发展,很大的功劳来自高校,因为成千上万的人才都是高校培养出来的。而美国哈佛大学的丘
在民众以抨击中国高校为“乐”的年代,杨振宁说出这样的话语,无异于惹火烧身,果然,紧接着网上就有了近千条对杨振宁的跟帖评论,“愤青”、“科技界的大嘴”、“意淫癖”等等让人尴尬的字眼都加在了这位诺贝尔奖得主身上。虽然不少人都认为杨振宁这话说得不一定对,甚至有一本正经的爱国之士万分愤怒,认为这种结论有误导“国家科技教育方针政策制定”之嫌,虽然笔者也未必接受杨振宁的判断,但笔者以为,对杨振宁的这些“高论”,姑且听听,没有必要愤怒。
其实,
爱国者有两种,一种是以强烈抨击为特点,有时候抨击得越激烈,揭短得越彻底,恰恰表明越爱国,这种可谓是爱之深,痛之深,丘成桐和薛涌等人恐怕属于此类之代表。而另一种,则时时刻刻不喜欢扬他国之威风,
笔者认为,中国的教育,自然不能说“世界第一”,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实际上,两种意见都听听,或者会更有利于我们的教育。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舆论更热衷于倾听薛涌和丘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