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听杨振宁的?还是听丘成桐或薛涌的?

作者:未知来源:中国青年报发布时间:2006-11-17

字体: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舆论更热衷于倾听薛涌和丘成桐先生快意恩仇的批评,而对于我们自身的优点往往视而不见,这样的认知环境显然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不久前,在如何看待大陆的大学教育这一问题上,杨振宁表示,从本科教育和社会贡献这两方面而言,即便是中国一般的高校都很成功,对国家贡献比美国大。20年来中国高速发展,很大的功劳来自高校,因为成千上万的人才都是高校培养出来的。而美国哈佛大学的丘成桐教授却毫不客气地指出,以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薛涌则预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以后会让中国的高等教育面临更加深重的危机。 

    
在民众以抨击中国高校为的年代,杨振宁说出这样的话语,无异于惹火烧身,果然,紧接着网上就有了近千条对杨振宁的跟帖评论,愤青科技界的大嘴意淫癖等等让人尴尬的字眼都加在了这位诺贝尔奖得主身上。虽然不少人都认为杨振宁这话说得不一定对,甚至有一本正经的爱国之士万分愤怒,认为这种结论有误导国家科技教育方针政策制定之嫌,虽然笔者也未必接受杨振宁的判断,但笔者以为,对杨振宁的这些高论,姑且听听,没有必要愤怒。 

    
其实,杨振宁先生的高论不过是他情绪的一种表达,他想表明的是,中国的大学生处在国家最需要他们的时代,而美国处于一个稳定的时代,人才所能带来的发展加速度是不如中国的。从这个角度看,杨振宁先生的高论是有道理的。 

    
爱国者有两种,一种是以强烈抨击为特点,有时候抨击得越激烈,揭短得越彻底,恰恰表明越爱国,这种可谓是爱之深,痛之深,丘成桐和薛涌等人恐怕属于此类之代表。而另一种,则时时刻刻不喜欢扬他国之威风,杨振宁先生应该偏向于后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丘成桐或是薛涌将中国高校教育鄙夷得一钱不值,还是杨振宁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在本质目的上,两者都是为了咱中国好啊!唯一不同的,一是激将法,另一是鼓励法 

    
笔者认为,中国的教育,自然不能说世界第一,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实际上,两种意见都听听,或者会更有利于我们的教育。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舆论更热衷于倾听薛涌和丘成桐先生快意恩仇的批评,而对于我们自身的优点往往视而不见,这样的认知环境显然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