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观测活动

作者:朱瑞良来源:中国海洋报发布时间:2006-11-15

字体:

 

本报讯 人类对于身边这片蓝色水体的认识,还不如遥远的月球。为提高对海洋的认知,2000年国际上兴起并实施了全球海洋观测计划(ARGO计划),我国积极参与了全球海洋观测活动,目前已在西北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投放35个自动观测浮标。这是记者从第七次国际ARGO资料管理工作组会议上获悉的。

 

  第七次国际ARGO资料管理工作组会议1031113在天津的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召开,来自国际海委会和美、英、法等9个国家的30多位ARGO资料专家参加了会议。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李海清司长、海洋环境保护司林山青副司长等出席了会议。会议就改进ARGO资料管理和服务进行了研究。

 

    ARGO是自律式的拉格朗日环流剖面观测浮标的简称。它可以在海洋中自由漂移,自动测量从海面到2000水深之间的海水温度、盐度和深度,并可跟踪它的漂移轨迹,获取海水的移动速度和方向等资料,其寿命一般为3年~5年。2000年起开始实施的国际ARGO计划,旨在建立一个由3000个浮标组成的全球海洋观测网,获得大洋2000水深内海水温度、盐度的实时资料。目前已有美国、法国等24个国家和组织参加。截至20068月,全球ARGO浮标投放总数达到2552个,占计划数的85%。我国于200110月,经国务院批准加入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正式成为国际ARGO计划的成员国,200210月成立中国ARGO资料中心。到目前为止,已在西北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投放了35个浮标。

 

    据李海清司长介绍,和以往的卫星观测、走航式观测等相比,自动浮标的观测是海洋观测的一场革命。中国是个海洋大国,对海洋和海岸带的健康管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洋开发,同时也十分重视管理和海洋环境的保护。中国主动承办此次会议,也充分说明了我们对ARGO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视。

 

    据悉,中国ARGO资料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经建成了中国ARGO资料中心业务化运行系统,并实现业务化运行。目前,中国ARGO资料中心,可每天更新分享国际上2000多个浮标的数据,为国内50多个机构和科研人员提供ARGO资料共享服务。这些资料广泛应用于海洋预报、海洋研究、气候变化研究,海洋减灾防灾等工作。下一步,我国将争取逐步增加ARGO浮标投放量和加大中国ARGO资料中心的业务化建设投入,建立起快速、有效的中国ARGO浮标资料收集、处理、管理与分发共享服务系统,并开展长期业务化运行与维护、更新服务。

 

    ARGO资料管理小组主席希尔韦·伯丽昆博士对中国承办这次会议表示感谢,她说中国ARGO资料中心在ARGO计划中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希望今后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努力,为国际ARGO计划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朱瑞良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