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补充采集

中科院海洋所积极探索海洋科学综合考察开放共享新模式

作者:邢桂方来源:科学网发布时间:2006-11-03

字体:

历时33天,航程4500多海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三号考察船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近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开放共享航次多学科综合考察任务,日前胜利返回青岛。该开放共享航次对建立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资源共享机制和科学考察船共管、公用、专业运行管理新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

据介绍,当前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与资源开发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然而,船舶、数据、资料、样品等不能共享,致使海洋调查项目特别是中小型科研项目无法完成第一手资料的获取,严重制约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的进程。

在开放共享的理念下,中科院海洋所以科学三号近海海洋科学考察船为平台,在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和科学考察船共管、公用、专业运行管理模式的思路下,负担基本航线运行费150万元,面向全国涉海科研院所,组织开展了6条固定科学考察断面和非基本航线水文、化学、生态要素、底质分布的空间结构等中国近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获取了我国近海一大批宝贵的科学资料、数据和样品,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科技教育界的广泛好评。

为保证开放共享航次综合考察的有效实施,中科院海洋所联合众多科研院所,就船舶共享、调查内容、航次设计、站点布设、共享范围进行了研讨,确定开放共享原则。

海上科学考察是多学科交叉、团结协作的过程。针对参加开放共享航次单位多、人员多、项目多、作业海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开放共享航次成立了领导小组和考察作业领导小组,分工负责。考察船长负责船舶运行、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撑;航段首席科学家与科考队长负责考察作业任务组织实施和参加单位人员、任务、设备的协调,并针对任务情况采取了四个航段分航段作业、分航段更替科考考察人员,在不同航段首席科学家的组织领导下开展既定考察作业任务的方式。

共享平台的搭建和考察船共管、公用、专业运行管理模式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考察过程中,来自不同单位的科考人员,不分项目单位、不分船员和考察队员,团结协作,人员和设备共享得到了充分发挥,顺利完成了全程重力测量和水样采集,走航连续观测海水表层二氧化碳、溶解氧、表层水温、盐度;每个站位利用光谱仪测水色光谱和黄色物质,利用多参数水质监测仪观测叶绿素-a浓度和浊度;取表层水样进行悬浮泥沙浓度、叶绿素分析;间隔站位进行生物拖网和底质取样等36个项目62个站位的考察任务,获取了一大批宝贵的现场数据资料和样品。同时,在南海水深达2400多米的特定海区圆满完成了我国自行研制的极区剖面测量系统的装备试验和两枚剖面浮标布放,并成功回收极区剖面测量系统,为执行2007年我国北极冰下物理海洋科学考察极区剖面测量系统的布放和回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在北部湾海域进行了定点内波观测实验和海底观测设备维护,并顺利为海底观测设备更换电池和完成了长江口海区调查任务。

针对初次参加海上作业人员比例较大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完成预定科考任务的前提下,考察队还创建了海上考察与人才培养同步进行的新模式——“海上大学,就航次途经海域的科学问题、海洋探测技术、西太平洋与地球系统科学、海洋细菌的作用、气候变化与碳循环等举办了专题讲座,成为该航次的一大亮点。此模式的建立对于提升科学考察水平,培养知识结构全面、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科学考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开放共享航次得到了众多单位的积极响应。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19家涉海单位112人参加了多学科综合调查。

文:邢桂方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