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国界教育交流和合作热潮中,以“国际标准化教育”取代学校自身个性得不偿失。
“大学不能是温度计,对社会的每一种流行风尚都作出反应。大学应基于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保持合适的批判性的抵制,才能够永远保持理性精神!”在日前闭幕的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为主题的第三届北京论坛上,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机遇背后的挑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成为参与论坛的大学管理者和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
国际化渗透大学教育各个层面
大规模的留学生扩招、高密度的国际学术会议、跨越国界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交流、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大学联盟组织……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这种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快速推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国际化给中国大学带来的最显性的变化就是留学生数量的攀升。
“大学与政府、社会、法律、市场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国际化已经渗透到大学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许智宏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无疑给大学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对大学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坚守学术的独立与尊严等方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我们学校2006年的海外学生数量占到学生总数的1/3,而几年前这个数量要少得多!”身为欧盟主要国家法国的大学管理者之一,巴黎政治学院副院长Verillaud Francis坦言,面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每个国家自身的教育体系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同样是拥有7000名在校生的大学,在经费投入上却存在着10亿美元和1500万美元的差异,这种贫富差距的出现,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大学间竞争的加剧不无关系。”Verillaud Francis十分忧虑地说,“我们可能因此失去一批精英人才,现在不少国家就出现了精英人才非本国高校培养的问题。”
坚持个性与独立的价值体系
“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全世界的大学都要成为一种模式,但是却隐含着这样的危险。”许智宏对国际化趋势下大学能否保持自身办学传统和特色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现在一提到一流大学或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就意味着以哈佛、斯坦福、牛津、剑桥等为榜样,以这些著名大学的学科水平和管理体系为标尺,”中国传媒大学名誉校长刘继南认为,以这种所谓的“国际标准化教育”取代学校自身个性将得不偿失。
目前,在我国各种类型的大学中,法学院、商学院、工学院及管理应用类的学科普遍得到了快速发展,优质生源高度集中,不少名校MBA、MPA招生的场面都火爆异常。而传统的文史哲学科以及理工科基础门类,则因为报考学生日渐寥落而陷入萎缩的窘境。2005年,上海某高校就“挥刀砍向冷门专业”,对那些招不满学生、就业前景不佳的学科专业实施末位淘汰,这就意味着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将逐步退出教学舞台。“选择这些市场规律下的冷门学科,可能意味着终生的清贫与寂寞。”许智宏坦言,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市场化趋势,对坚守学术自由的大学传统使命提出了挑战,大学要做的就是在积极参与国际化的同时,坚持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
“欧洲国家的大学大多可以通过自己的入学程序来选拔自己需要的人才,以此来保护大学的多样性。”VerillaudFrancis建议,可以建立欧洲或亚洲等区域层面的大学评价标准,因为在他看来,高等教育的体系和标准可以在国家和国际层面实现融合。
在“进口”“出口”间保持平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目前中国在国外留学人员总数达46万人,分布在全球至少103个国家和地区,仅2004年就有11.47万人出国留学,来华留学生数量约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4%。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而出现的大学国际化,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各国在留学生生源、跨国教育等方面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经济力量雄厚的发达国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因此遭遇了人才流失的难题。“二三十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台湾大学的毕业生中有90%左右的学生都选择到欧美国家留学、就业,后来有一部分回流,现在这个比例基本保持在比较健康的10%至15%。”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告诉记者,人才流失严重曾经是面临国际化时一度困扰台湾大学的难题。“适应经济全球化,大学要国际化,但在国际交流、学生交换、开设英语课程等国际化的进程中,都需要掌握好平衡。”
而在许智宏看来,国际化本身就应该是双向的,要改变大量留学生单向“出口”长期“顺差”的局面,让中国的大学成为跨文化交际的“共同体”,就要增强优势,大批吸收“进口”的留学生,以增加本国学生接触异质文化的机会,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获得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因为历史传统和文化习惯的不同,各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标准和需求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待国际化进程中各国大学间的竞争应该持谨慎的态度。”马来亚大学校长Hashin Bin Yaacob指出,无论做什么,大学都要有杰出的学术成果,最终为全球竞争力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来源:新华网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