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流动血库”由Rh阴性无偿献血者志愿组成确保奥帆赛世界各国参赛队员和游客临床用血。
Rh阴性血型对中国人来说是稀有血型,这种血型在黄种人中仅占千分之二至千分之五,因此又被称为熊猫级血。但在白种人中,这种血型却高达十分之一。随着奥帆赛的临近,如何保障来自世界各国参赛队员和游客的临床用血?昨日(21日),岛城首个稀有血型储备队成立,志愿报名的120名稀有血型无偿献血者参加了崂山北九水登山健身和宣传活动。
“救命血”万里挑一
市中心血站统计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在全市65万人次的无偿献血者队伍中,仅有八百余名献血者是Rh阴性血型,他们分布在A、B、O、AB四个血型中,每个血型尚不足200名,并且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目前能够保持经常性献血的Rh阴性血型献血者总数仅有二百余人,每个血型平均仅五六十人。由此可见,这种“救命血”来源可谓是万里挑一。
Rh阴性血型献血者作为我市无偿献血队伍中的一支特殊组成部分,不但在岛城临床抢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还曾多次支援过外省市的临床急救用血。自1996年以来,Rh阴性血型献血者们共献血68.8万毫升。
救人等于救自己
“救人等于救自己!”这是在稀有血型群体中较为流行的一句话,因为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有一人急需用血,就需要其他成员伸出援助之手。
“自从我得知自己是稀有血型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深感受到了所肩负的责任!”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大一女生于微,是稀有血型储备队中年龄最小的一员,她曾于今年6月在佳世客附近的采血车上献了400毫升血,之后很快接到血站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通知她是Rh阴性血型,并给她寄了一封信,信中详细介绍了形成这种稀有血型的原因,以及应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和救助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储备队中年龄最大的贺欣女士接受采访时说:“我53岁了,至今参加无偿献血已经12年,累计献血3200毫升,我要在55岁‘退役’之前,多为社会做点贡献!”
文:潘修雷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