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
作为
在中国,
在《鲁迅是谁?》一文中,作者指出,“生活中的鲁迅其实是个爱开玩笑、非常幽默和蔼的人。”我在陈丹青的《鲁迅的好玩》里也看到:“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也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好玩;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的人格的维度与张力。”这么一个有着丰富生活情趣的人,有着丰富的人格维度与张力的人,长期以来,无论正、反面都只有一副面孔———猛士。对鲁迅一再地“脸谱化”,正是我们找不到真实的鲁迅在哪里的主要原因。如果作为一个符号性的人物而存在,鲁迅精神不会有生命力,不会活在新世纪里,不会走进新时代的人们心里。因此,我总禁不住要问,鲁迅在哪里呢?
鲁迅在鲁迅研究所里吗?我想应该在吧,如果不在,那些鲁研们将会失去以研究鲁迅为生的饭碗。可是鲁研们写出来的长篇大论,除了拿来评职称、涨工资,在圈子里引以为耀,又有多少平头百姓去翻阅它们呢。一个“爱开玩笑、非常幽默和蔼的”鲁迅,被搞得高深莫测,从一个故纸堆走进另一个故纸堆。
鲁迅在青年人心里吗?这是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我单知道,上世纪初,鲁迅是“孺子牛”,是青年人的朋友、导师,他就在青年人当中。而现在呢,鲁迅还“活”在青年人心中吗?我不敢肯定,我想这里面有复杂的原因,首先,鲁迅在一些人心里已然远去。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例是,当鲁迅的曾孙女周璟馨因参加一档娱乐节目而成为新闻人物时,竟有人问了这样一句:鲁迅的后人怎么不姓鲁了?呜呼,连鲁迅姓什么都不知道,何谈在青年人心中!其次,读鲁迅的人在减少。前些时,老牌文学网站“红袖添香”发起的“影响青少年的作家排行榜”评选出炉,鲁迅位列第六,敌不过“玉女作家”。何以如此呢?我以为一位“80后”的读者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说:我对鲁迅没有什么好感,如果不是因为教科书上有他的文章,我想我根本不会去读,因为他的文章对我而言,还是有些深奥。还有就是一种逆反思想,书上都把他说得有些神化,给他的定位太高。
这确实是鲁迅在当今遇到的难题,他是一个亲近青年的人,现在却无法亲近青年人,既有鲁迅被神化后青年人对他的反感,也在于鲁迅的难于读懂。我记得上大学时有一次听
鲁迅在20世纪为推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做了大量工作,可是从思想精神上说,这个转型是否完成很令人怀疑。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