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Web2.0阵营中的尖兵,SNS以一种独特的实名制网络社会理念受到了世界各国网络用户与风险投资商们的广泛关注。所谓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社会性网络服务,顾名思义,就是建立在真实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上的网络用户关系构架。它是一个基于用户真实姓名登录并相互沟通的网络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开立自己的帐户、上传音乐和照片、撰写blog、小组讨论……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以某种共同点为契机,结识这个平台上的人。SNS的任务是促使线上人际交往向着平等、有效、透明的趋势发展这个美好远景尽早实现。而由于有了现实现社会的道德准则作为依托,这个平台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大家不再需要为了彼此的受信程度低而承担大量社会成本,更不用担心自己对面坐的是“一只狗”。
SNS的窜红似乎是个必然。当初听说LinkedIn获得了红杉资本470万美元的投资时,确实在硅谷地区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原因是这个数目是红杉曾经对Google做的早期投资的一倍还多。当时许多人对这种做法颇有微词,每人能预知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空间究竟会有多大,它何以使风险投资家们如此倾心呢?
其实,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答案:SNS的魅力就在于用户之间人际关系的建立被摆在了和用户间信息交换同样张能够要的位置,这样,渴望被认知被接受的人们就自发的以共同享有的SNS平台为纽带进行交流,于是像LinkedIn这样的网站就拥有了相对较大“粘性”,也就是说它的用户将会相对稳定。
巨头们的抢滩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SNS在IT界展开了数场“圈地运动战”,各大互联网公司相继出招:Yahoo的Yahoo360,Google的Orkut,微软的Wallop等项目纷纷抢滩登陆。
让我们来重点了解几个国外特色SNS。
360.yahoo.com与www.myspace.com
之所以将这两个网站并列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时下最普遍的社会性网络运行模式:Blog、网页相册、媒体分享、IM交流等系列功能一应俱全,既可以仅仅将它作为一个Blog,也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网上相册和音乐分享站。这些共享的内容,用户都能设置共享的权限,也就是能够针对好友进行点对点的共享。
www.friendster.com
在Friendster中,通过搜索和邀请,可以把对方加为朋友,同时可以方便的把朋友的朋友加为朋友。因此人际网络可以很快扩大,很容易拥有数万朋友。这导致了人们对“朋友质量”的疑问。做为社会网络服务的开拓者,Friendster对SNS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但现在看来,一些设计稍显陈旧。
www.orkut.com
Google力推的Orkut在世界范围内并算不是最知名的SNS网站,原因就在于它的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入Orkut的必要流程是要先收到一个已经是Orkut注册用户的朋友邀请,然后注册成为会员。这种做法虽然对增加访问量与使用人数并不是很有利,但它却将用户个人信息的真实度保持在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上,这样被准入到大环境中的用户便可以享有一个相对轻松的小环境(针对Friendster而言),无须经认可便可以了解对方的信息且加对方位好友。为了确保公信,Orkut还加入了Rank friend功能,即可以给圈内朋友作匿名评价。可以说,Google的眼光是长远的,能够在社会性网络混战的今天一如既往的坚守这一阵地实在让人钦佩。
另外,Orkut与LinkedIn一类人脉网站的区别在于,它采用社群与社群间的相互交流模式运作。例如邀请您的朋友是位blogger并且参与到了名为“博客”的社群中,你则可以通过浏览他参与的“博客”社群连接到其他友人,假设在这个过程中你结识了其他友人A,参与到A向你推荐的“读书”社群中,你就又可以在这个社群中结交朋友了。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在不同的社群众结交到不同领域的朋友。
www.facebook.com
facebooking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全体美国大学生兴奋不已的名词。Facebook是一个由哈佛学生Mark Zuckerberg花了十天时间创办的网站,建立伊始,它只是一个线上学生名录,其最初目的也只是为美国各所高等院校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联络同学与得到同学的讯息的机会。谁曾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站点却在2005年一年之间成长为了身价过亿的后起之秀,最近,Yahoo以十亿美元天价并购Facebook的消息更是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新闻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