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补充采集

雷坤:让“头脑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作者:李禾来源:科技日报10月11日发布时间:2006-10-12

字体:

中等的个子、圆圆的脸、诚恳的微笑,这是雷坤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虽然年仅33岁,雷坤已经参与完成了863计划中的渤海典型海岸带生境修复技术研究课题;还参加了973项目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课题;自己正在主持辽河口锋面物理现象及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当记者问起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时?雷坤脱口而出:团队合作!环境科学是个综合性的学科。我们的很多课题都是多个学科背景的人共同完成的。这些课题都是为了应对国家在河口与海岸带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需求而设立和开展研究的,我很幸运能够参与到这些课题的研究中。雷坤说,团队合作与交流在我们这里显得非常重要。在我们的团队中有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首席科学家和老一代科研人员出思路,把握研究方向,我们进行具体问题的研究。当各个方向的成果出来后,大家坐到一起进行总结,我们把这个共同讨论、碰撞的过程称为头脑风暴,大家相互启发、支持,升华闪光点’……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成果可能是分散而微小的,但我们这个团队的贡献是有意义的。

  在谈到个人发展问题上,雷坤说:我十分有幸能在母校——中国海洋大学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在毕业后能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在学校,我得到了两位海洋学界著名的学者的精心指导,为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中国环科院对我们这些青年科研工作者十分鼓励和支持,为我们的发展搭建了很好的科研平台,提供了发挥个人能力的机会。在我的同龄人当中,并不是人人能有这样的机会,我还是很幸运的。”“目前我国在水环境保护方面面临很多问题,很多时候是由于科研与环境管理脱节或者对环境管理的支持力度不够。所以,作为一个年轻的环保人,需要有勇于谋大事、做大事的胸襟,应能够站在较高的层面上考虑问题,常具责任感和危机感,也要能够踏踏实实地在科研一线从具体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怀着一颗平常心做事。雷坤告诉记者。

  当雷坤娓娓而谈时,记者发现她的脸显得黝黑,还有些爆皮。这是晒伤的痕迹。雷坤解释说,这是她今年9月初,在辽河口进行为期8天的现场采样和调查的收获之一。对于环境科研人员来说,要获取第一手资料,外业调查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首席专家郑丙辉研究员就经常亲自带领我们开展外业调查。海上的现场调查不仅艰苦,有时还十分危险。比如这次在辽河口的调查就需要使用大量的仪器设备,为了确保第一手资料的精度与合理性,仪器的搬运和使用都是我们亲自进行操作。有时就像搬运工一样!雷坤呵呵笑着说,虽然当时辽河口风浪很大,他们也坚持出航。在船上,真不晕船的人很少,大家都是靠药物的帮助,虽然可以不吐,但仍然很难受。这种情况下还要认真操作仪器,确保采集数据的精确度。雷坤深有感慨地说。

  雷坤说:虽然渤海典型海岸带生境修复技术研究课题已经结题了,但是其中还有很多内容尚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整理。海岸带生境修复涉及设计多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的研究还只是个引子,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目前我国海岸带生境退化的现象比较普遍,但退化的原因却千差万别,所以海岸带生境修复不具有可重复性,需要我们去分析、去研究、去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了……”

文:李禾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