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金”不是“养懒金”,大学毕业生应力所能及地创造价值
郑州市一位高校毕业生家长、企业退休职工何明认为,这个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不赞成自己的孩子因暂时没找到工作就进行失业登记,申请“低保”。全家人含辛茹苦把孩子供到毕业了,却要靠“低保”生活,太让家长心酸了。
据了解,按照有关规定,高校毕业生要想得到“低保”,必须首先到劳动部门进行失业登记,劳动部门提供两次就业机会都不能实现就业,劳动部门才出具失业证明,凭失业证明,并经户口所在社区调查,确认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保障线,才能得到“低保”。
“‘低保金’不是‘养懒金’。”河南省民政厅低保处处长李长训认为,“低保”政策是政府针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的社会保障。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所有符合条件的社会成员都可享受“低保”。
李长训指出,目前河南省享受“低保”的,七成以上是家中有重病患者的低收入者,及孤寡老人、残疾人等不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对年富力强、有知识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低保”只是政府救急解难的保障,有了这种保障,应以更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认为,国家出台这一政策是为解除大学生求职的后顾之忧,但如果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非但不能为社会分忧,反而靠“低保”生活,不利于社会进步。有责任感的大学毕业生应力所能及地创造价值。
出身农民家庭、尚未找到固定工作,靠为两家企业做营销员赚取生活费的河南省中医学院应届毕业生张伟明乐观地说:“其实,如果不挑挑拣拣,肯吃苦,高校毕业生都能找到月薪远高于‘低保线’的工作。”
仅从谋生而言,大学毕业生没有任何理由“活不下去”
一些接受采访的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后,家庭、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值都提高了。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大学毕业生怎么能去干体力活呢?再怎么也要当个公务员、进个大公司,才符合大学毕业生的身份。
“谁说大学毕业生就不能干体力活呢?”采访中一些专家认为,有的家长和学生的传统观念禁锢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观念,错误地认为进入“三大”(大城市、大公司、大机关)才算是找到好工作,找不到这样的“好”工作宁愿吃“低保”,但是靠一年半载的低保金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吗?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光伟认为,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企业、公司需要有经验的人才,需要甘于从事基础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对于那些动不动就要高薪、提优厚待遇要求的学生,用人单位很难与其达成录用意向。仅从谋生而言,大学毕业生没有任何理由“活不下去”。一个人的发展,应该是梯次进步、逐渐抬升的过程,可惜当前许多大学毕业生还认识不到这一点。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