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圆满落幕 全面研讨极地考察最新进展

作者:闫明来源:中国海洋报发布时间:2006-09-16

字体:

    日前,2006年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在西安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所属的30多个研究院所和大学的14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交流论文120余篇。

 

  据悉,本次年会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陕西省气象局协办,其宗旨是加强中国极地科学学术交流与合作,研讨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计划,交流极地考察的观测技术、保障技术和管理经验,锻炼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的队伍。

 

  本次年会充分展示了我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所取得的成果。在陨石研究方面,第四次格罗夫山综合考察采集了5354块陨石标本(其中包括一块月球陨石),使我国陨石拥有量跻身世界第三位。在地质学研究方面,观测采集了冰川地质、地貌、土壤、沉积岩、孢粉化石及冰原岛峰基岩的宇宙成因核素样品,经初步研究提出了挑战性、创新性的观点。同时,我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还圆满完成了格罗夫山地区冰原岛峰的命名工作,以及南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多项常规观测、野外科考任务,取得了海洋、高空大气物理、冰川、生物生态等多学科的大量现场观测数据和样品。

 

  国际极地年也成为本次年会讨论的又一个热点话题。国际科联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组织的国际极地年是全球科学家共同策划、联合开展的大规模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积极响应。迄今为止,共有31个国家专门成立了国际极地年国家委员会,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了1200多项极地考察与研究建议书。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普里兹湾—艾默里冰架—冰穹A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PANDA计划)成为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核心研究计划之一。

 

  据悉,此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由PANDA计划、北冰洋考察计划、国际极地年宣传与中国公众行动计划、中国参与的其他国际极地年核心计划组成。其中PANDA计划包括:冰穹A冰芯与甘伯采夫冰下山脉岩芯钻探;中山站—冰穹A断面大气环境与地球物理综合观测;格罗夫山古气候环境变化调查;艾默里冰架-普里兹湾—南印度洋断面海洋综合观测;中山站国际极地年全球协同观测。北冰洋科学考察计划包括:北冰洋调查;北极太平洋和大西洋扇区联合考察。

 

  与会代表还对我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表示出极大的关注。该项目历经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内部评审阶段、初步设计评审和批复阶段,目前已正式开始实施。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建成我国极地考察船、站国内基地,更新改造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基础设施和设备,提高“雪龙”船极区航行性能和安全性,加强考察站、船的科学考察手段的现代化。特别是在“雪龙”船上建立“南大洋与全球变化实验室”、在长城站建立“亚南极生态环境动力学实验室”、在中山站建立“极地地球空间环境实验室”和“南极雪冰与气候环境实验室”,将形成现代化的现场观测、分析和实验系统,缩短现场考察周期,强化现场分析能力,提高科学考察效率。

 

  过去一年中,通过实验室建设和国际合作,我国极地科学工作者还在如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考察和研究成果: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方面,探索了冰圈在气候演变中的作用,回顾了极地气候变化,研究了冬季南极海冰波动对东亚夏季风影响;在海洋学研究方面,总结了南大洋碳循环研究中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讨论了南大洋副极地模态水、混合层和二氧化碳吸收;在日地空间环境研究方面,利用中山站测高仪观测分析发现并数值模拟再现了极隙区纬度电离层临界频率的磁中午异常现象,首次用地面观测证实了极光发生率高峰的存在。这些突出的研究进展反映我国极地科学研究水平正在不断向新的高峰迈进。

 

文:闫明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