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辞世 一个精彩故事再没了下文
作者:未知来源:人民网发布时间:2006-09-15

9月14日夜间,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兼作家奥里亚娜·法拉奇因病在家乡意大利佛罗伦萨市区的一家私人诊所去世,终年77岁。她曾经采访过邓小平、基辛格、英迪拉·甘地等各国政要。作为20世纪最为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之一,她传奇的采访经历和个人生活,更让她自己也成为了传奇。
一位传奇人物走了,这个世界上值得我们期待的人又少了一个。
多年前,我曾在北京一家书店里以6角6分的价格淘到一本1983年新华出版社出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如获至宝,我第一次知道人物采访可以这样写,看似高深的国际政治可以写得如此有可读性,尤其她与政要们的“过招”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此后几年,这本书跟着我回到老家,我在老家工作几年后它又跟着我来到北京,在北京几次搬家,这本书架里最旧的书一直没有被我忘记。如今,它仍然在我的书架上,和一本本来不及看的、簇新的书摆放在一起。
法拉奇的文笔和写作方法一直是很多记者竞相模仿的对象,甚至几年前,我还曾在中央某大报上看到一位记者模仿法拉奇的文字,说是模仿,其实开篇第一句与法拉奇采访亚西尔·阿拉法特的开篇一模一样——“当他准时到来时,我犹豫了片刻。我对自己说,不是他,不可能是他……”
就是这样,法拉奇的文字总是第一句就很吸引人,即使你原本对她所采访的人物并不感兴趣,但她总是有办法抓住你,然后再不放开。
在《风云人物采访记》中,我通过她采访阿莱科斯的文字,知道她与这个男人将要发生的爱情故事,但我不知道她与阿莱科斯之间的爱情痛苦多于甜蜜,更不知道这个女人终生未婚未育。
她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作为记者,她有足够的骄傲笑对她的同行;但作为女人,她是否同样满意自己的选择?我不知道……也许这样的女人不是用世俗的标准能够评价的吧。
法拉奇走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女人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再也没了下文。
工作 采访邓小平是独一无二的经历
法拉奇善于抓住关键时机采访风云人物。她以提问尖锐,言辞泼辣著称。因此她的人物访问记别具一格。法拉奇习惯用录音设备录下访问的问答,然后一字不漏地以原对话形式加以发表,但加上占一定篇幅的前言。这并没妨碍她表达自己的见解,相反,尽管她没有修改被访者的谈话,但她却通过提问,尤其是通过每一篇的前言表达了观点。
法拉奇一生成功地采访了基辛格、英迪拉·甘地、布托、侯赛因、阿拉法特、穆吉布·拉赫曼、西哈努克亲王等人,她从来也没有怯场,也从没被对手击退过。外交天才基辛格在被她逼得“原形毕露”后,抱怨接受她的采访是“生平最愚蠢的一件事”。
1980年,邓小平接受了她的采访,他们的交锋的确令整个世界为之一震。“据说,毛主席经常抱怨你不太听他的话,不喜欢你,这是否是真的?”“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毛主席纪念堂不久是否将要拆掉?”“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都是坏的?”邓小平对她的提问一一回答。
这次的采访后来在《华盛顿邮报》全文发表,法拉奇也非常得意,她说:对邓小平的采访是她“一次独一无二、不会再有的经历,在我的‘历史采访者’中,我很少发现如此智慧、如此坦率和如此文雅的,邓小平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中国的领导人中有位邓小平是非常幸福的。”
情感 爱上散步也会揣着炸弹的男人
在一部分读者眼中,法拉奇在生活方面也许显得“怪异”,因为她早年就发誓,一生既不结婚也不生孩子,她做到了。但这不能妨碍一个女人对爱情的追求。
1973年,43岁的法拉奇去雅典采访希腊抵抗运动的英雄阿莱科斯。阿莱科斯曾企图谋杀希腊军政府独裁者帕帕多普洛斯,结果被判处死刑,后被改为监禁。就是这个34岁、个子矮小、其貌不扬的男人做了法拉奇爱情故事的男主角。
阿莱科斯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那种既是天才又是疯子的人物。他本质是个诗人,当他把诗人的激情贯注于政治之中时,难免要走向偏执而危险的路。他不习惯和平安宁的生活,被关在死牢的经历已使他视折磨为甜药,只有危险与死亡才能激起他的兴奋。
这样一个危险的男人带给法拉奇的只能是痛苦多于甜蜜了,她一直说阿莱科斯是唐·吉诃德,而她就是他忠实的仆人桑丘·潘沙。她的使命就是跟着主人梦呓、撒谎、夸夸其谈,忍受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想象中的敌人格斗。
阿莱科斯,这个和情人散步时口袋里也会揣着炸弹的男人,却并不珍惜法拉奇的付出。他困窘时会埋怨责怪法拉奇,丢下一堆牢骚怨语;需要她时便提出一小时内为他准备好一艘游艇这样的要求,甚至在法拉奇怀孕后要求和她分摊堕胎费用。
1976年,一次预谋的车祸终于为阿莱科斯年仅37岁的生命画上了句号。三年后,一部40万字的长篇纪实作品《男子汉》问世。在法拉奇的笔下,阿莱科斯又一次有血有肉地诞生,并像丰碑一样永不毁灭。
晚年 目睹“9·11”后写下8万字长文
她一生写了9本书,在结束了30多年的记者生涯后,她在曼哈顿的高层公寓里当起了自由撰稿人。
法拉奇是世界新闻界的“女强人”和文坛上特立独行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一些人认为她是一个“直面历史的伟大记者”和“以行为去实践心中理想”的作家。批评者指斥她“蛮横无理和傲慢”?熏称其文风“夸张”、“浮华”,有强烈的“自我表现主义”。
在过去近20年里,法拉奇一直保持沉默。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她在查出患了癌症后开始消沉了;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她的思想发生巨大变化的缘故。
但“9·11”事件发生后,住在纽约曼哈顿并亲眼目睹世贸大厦倒塌的法拉奇竟在极端愤怒和充满激情状态下,一口气写出了8万字的题为《愤怒和自豪》的长文。美国媒体评论说,法拉奇“复出”后首次发表的这篇文章,“成为欧洲新闻历史上最具震撼性的事件之一”。
法拉奇晚年长期寓居美国,直至前不久才回到家乡,并于9月14日在佛罗伦萨去世,结束了她77年的传奇人生。
法拉奇生平 1929年6月29日出生于佛罗伦萨,很早就开始新闻记者生涯,先后作为战地记者被意大利周刊《欧洲人》派驻越南、印巴冲突地区、南美和中东地区等。她还与世界上一些有影响的报纸杂志合作,曾担任过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意大利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晚邮报》的特约记者。她的许多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约30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成为畅销书。
|
|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