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网2006年9月8日报道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自2004年实施开放航次以来,共享海上移动观测平台的做法在国家层面上获得广泛的认可和赞扬。近日,该所的“实验3”号科考船又一次驶离珠江新洲码头,开始了2006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的征程。参加这次开放航次的单位除了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外,还有来自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中国气象科研究院、广州贵阳地化所、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和中船重工725所等14个兄弟单位的60多名科学家。
几年来,南海海洋所的科学家及工作人员与兄弟单位通力合作,默契配合,圆满地完成了每一个航次预期的任务和目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例如,获得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冷泉碳酸盐结核的新发现,预示冷泉碳酸盐结核区有可能成新的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成功地回收了价值百万元的水文锚定潜标,获取了近1年的长时间定点海流观测资料。据此次开放航次的首席科学家王东晓介绍,南海海洋所在率先实施开放航次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推进开放航次资料的共享,以促进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
拥有两艘海洋科考船的南海海洋所共享海上移动观测平台的做法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并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及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赞扬。国家基金委海洋科学处在给地球科学部的2006年度工作计划中介绍了该所实施开放航次的做法,并把支持共享船时列入“十一五”规划中的内容。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也于今年启动开放航次计划,与该所的开放航次在区域上互为补充,以覆盖我国近海海区。
海洋观测平台及海洋观测资料共享,在刚刚召开的全国海洋科技大会期间成为与会代表讨论和关注的热点。开放航次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海上共享观测平台,充分体现发挥多方科研力量的综合优势、加强海洋现场数据的长期积累、推动长期观测研究及重大成果产出、促进海洋科学研究的多学科交叉与整合以及所内外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的宗旨。
本航次考察内容包括了海洋水文观测、海流及气象观测、上层海洋光学参数测量、海洋生物与生态、化学参数观测、气溶胶测量、海洋沉积物取样等。调查研究海区位于南海北部及其邻近海区的我国传统疆界内,共设站位49个,其中CTD大面站47个、深水潜标站1个、连续站2个。这次海上调查约22天,计划于9月下旬结束。
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