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坎坷
新学期开始了,班主任是最早知道凯凯在做出国准备的校方人员,要备考SAT必定会牺牲国内高考的复习时间,经常请假就必
幸运的是,这取得了校方的理解,每年,上海都有这样的学生放弃国内高考转而备考SAT,虽然,这个数字只是凤毛麟角,凯凯也仅是班级的唯一特例。
和SAT2不同的是,SAT1主要测试学生的推理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等,需要具备大量的词汇基础。没有现成的SAT1考试复习资料,凯凯就去买了各种外语“红宝书”,背GRE单词,“8000多个词汇量,我就照着单词表上排列的顺序,找到单词间的互相关联群体记背,开始几天比较难,到后来每天背诵的速度都在加快,最多一天就背了1500个单词。”
但凯凯很快就遇到了瓶颈口,当第二天他再复习前一天背下的单词时,发现这些单词一旦脱离了关联性的词组又会重新变得陌生。
凯凯自己设计了一个电脑程序,他把GRE单词表原来的排列顺序全部打乱,用猜单词式的小游戏开始新一轮的记背。改变了策略后凯凯以为能记得更多,但拿出SAT题目一看,依然满眼陌生的单词,简直就像天书。
8月3日,有点沮丧的凯凯报名参加了新东方托福提高班。在入学测试中,他的语法获得满分,于是便把语法课纳进自己的免修课表中。8月20日就是正式的托福考试。之前一天,提高班的学生进行了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练习,考卷是2004年10月的托福真题。凯凯考出了600分的“超低成绩”,离他的最低心理线远差20分。
“我一下子泄了气。回家后,又拿出练习题做,但疯狂出错。晚饭后我躺在床上无法平静,折腾到半夜再也躺不住了,拿出复习资料,疯狂地背单词、做题目,但结果依然是那样糟糕。这样折腾到凌晨4点,我才在疲惫不堪中沉沉睡去。”
3个小时后,凯凯从梦魇中醒来,洗脸刷牙,然后把准考证、笔一把塞进包里,又从冰箱里拿了罐红牛饮料几口灌下,直奔华师大考场。
因为几乎是一夜未眠,凯凯的状态很不佳,走出考场时脸色惨白。来不及多想托福考试的结果,凯凯又开始投入到SAT1考试的准备中。
一个半月后,凯凯第二次踏上了去香港的旅程,在这个他并不陌生的城市,SAT1考试的这3小时45分钟比他此前十几年经历的任何3小时45分钟都显得至关重要。能否顺利考进美国的大学,将在这几个小时内决定。
SAT1满分是2400分,同行一名很有实力的同学貌似谦虚地一句:“只要考出2200分我就很知足了”,这让凯凯更是心头一紧。
凯凯几乎是在极度的焦虑与紧张中完成了考试,最先进行的写作测试刚开始就偏了题,并且随着25分钟限制时间的迫近,越发文不对题,以致最后交卷时,卷面仍未完成。接下来的阅读部分,大量隐藏在段落中的陌生单词,80多行的长篇累牍,让凯凯近乎窒息。
结果又如凯凯所预料,SAT1的成绩不足以让他申请到任何美国的名校。回到上海后不久,托福考试的成绩也下来了,凯凯只拿到603分。
凯凯说他当时快绝望了,“我疲于奔命,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托福分数高到恰巧足够为自己申请到美国大学的奖学金,希望SAT考试的成绩不至于低到无法向美国高校递交申请。但是都失败了!”
中国高考与美国SAT的抉择
此时的凯凯确切地说是面临着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尴尬,他是一名SAT考生,却更是一名普通的上海高中毕业生,备考SAT期间,也正是高三最紧张的复习阶段。时间向2006年6月7日一天天逼近,班上的很多同学都已经开始了倒计时,凯凯也越来越体会到他在两种高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挑战SAT屡屡失败,我是不是该放弃,重新回到国内高考的轨道?”有一阵子,凯凯总在琢磨这个问题。
2005年11月,就在凯凯从香港考试回来后不久,华师大二附中安排了高考模拟考,12月份的月考也开始进行,紧张的气氛一天天凝重起来。但凯凯备考SAT的努力只会在每次学校考试来临的前一天才会稍稍放缓。
“往往是明天要考试了,今天我才拿起课本看一看。但我的复习方法和同学们已经完全不同了,他们在不间断地系统复习,我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课本大致的内容,题海根本不会去钻,也没有时间去钻了。”
在学校的模拟高考中,凯凯唯一继续保持强劲势头的课程就是英语了,经过高难度SAT考题的磨炼,凯凯的英语成绩总是很轻松地就能拿下130多分,始终保持着年级的前十名。
早在高三前,因为参加机器人竞赛,凯凯落课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现在为备考SAT,凯凯更得放弃学校的正常学习。
“对我的习惯性落课,同学们已经认为理所当然,好朋友当然知道我是为了出国,一般的同学也肯定有所耳闻,大家对我的态度依然如故,并没有让我感觉到自己被隔离、被疏远。”
每次当凯凯即将赴港赶考或是准备全身心SAT复习时,他就会向班主任请假。“老师很支持,总是很宽容地默许了我的缺席。到后期我在准备申请材料需要学校提供证明时,班主任甚至亲自为我上下跑腿,替我打理。呵呵,不过作为回报,我答应在复习闲暇时,替班级出黑板报。”
凯凯的母亲一直都很支持儿子对自己人生的选择,事实上,在沪港间来回穿梭,没有父母的经济支持,凯凯也无法实现。不过,在凯凯接连遭遇失败打击后,她也和儿子一样也有过“害怕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担忧。
母子长谈后,决定继续搏击SAT,这意味着凯凯无路可退。当凯凯决定再考托福时,华东师大的报名已经满了,凯凯再去打听交通大学的报名点,“那时领表已经结束了,还有两天能接受现场报名。挂了电话,妈妈赶紧开车送我去报名。”
凯凯终于第二次走进托福考场。这一次的考场教第一次安静,每个考生都有一间小格子,不受干扰。凯凯看到试卷就兴奋起来,轻松完成了所有题目。
“我知道,之前准备SAT1考试中,大量艰涩难懂的英文已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功力。”但考试结束仅仅几个小时,凯凯的心情再次阴霾起来。
有同学找他对答案:第一道,不对;第二道,不对;第三道,还是错。凯凯急了,拿出书凌乱地翻查,脑子一片空白。
凯凯结识了一圈像他这样的SAT内地考生朋友,大家平时经常交流学习经验与信息,他说,这样的情绪波动,每一个考生几乎都经历过。
凯凯的努力终究没有付诸东流,那次托福考试他其实就错了那三道,拿下了660的高分。12月3日,屡败屡战的凯凯再一次去香港参加SAT1的考试,这一回他的成绩接近2200分。
在经历了长达一年的焦虑与矛盾纠缠后,凯凯终于可以长嘘一口,痛快地睡上一觉。
不一样的人生
2006年春节,凯凯过得非常舒心,高分通过SAT考试意味着他一只脚已经踏进美国的知名大学,他所要做的就是从两所愿意录取他的大学中选择一所,然后耐心等待美国方面的答复。
这期间,凯凯还一边准备着国内的高考,但这似乎已经纯粹是一种体验式的动机了,“即便因为备考SAT耽误了一年时间,我在全校还是排名前60,即便我参加国内的高考也一定能进上海的名牌大学。当初的担忧现在看来是多余的。”
2006年4月,凯凯接到了美国Wabash大学的每年3万美元全额奖学金录取通知书,这是综合专业排名位列17名的一所文理大学。
这也宣布了中国式高考与凯凯再无关联,在2006年高考步步逼近的这段日子,凯凯除了一边准备他的美国之行外还一直注视着昔日的同窗为高考埋头苦干,他既轻松又感慨。
他每天继续去学校,但是他这个另一体制内的成功者甚至故意减少与同学的联系,以免打扰人家的复习,他每天就是帮班级出黑板报,帮同学搜集高考资料,事实上,从当初在美国初次接触SAT的那一天起,他就渐渐远离了原先的同学圈子。
高考轨道的再选择,让凯凯进入了另一个圈子,当初同一屋檐下一起摸索SAT考试之路的经历,让这群上海顶尖学生间的火药竞争转成互相支撑的双赢局面。
同样被美国一所大学录取的扬扬,就是凯凯一路行来的挚友,2006年3月,扬扬也接到了美国两所大学的面试邀请书,让他尽快赶到美国参加当地面试,来回费用由校方承担。
捧着通知书的扬扬在短暂的兴奋之后,突然意识到自己根本来不及赶在面试日期前按常规路线办理赴美签证,面试的申请材料也都还没有准备齐全。
第二天,扬扬给领馆写去加急信。在信中,他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面试的机会对他实在太难得了,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中国学生,不想错过这次机会,也不想让美国的大学因此留下遗憾。
也许是天道酬勤。每个月领馆工作人员总会在一堆加急信中抽出2封,扬扬的信件幸运入选,签证问题迎刃而解,但很快扬扬又开始为他的面试材料担心起来。
“每个能去美国面试的学生都是学校在全球范围内千挑万选选出的,都非常出色,要想打动学校除非你有特别的东西。”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扬扬把制作一本个人宣传册的想法告诉了凯凯,两人一拍即合。
他们拿来美国大学的宣传册,从仿造开始,小成本大制作。“那天晚上9点,凯凯到我住的小屋帮我制作个人宣传册。我拿出之前整理好的一沓个人资料,凯凯依照我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志愿理想,分类排版,5个小时里不停歇忙着制作,第二天凌晨,一本12页彩色个人宣传册就完整出现在我们面前。”
“无论是美国式高考还是中国式高考,对我而言都不过是一个起点。”这个上身白色短袖T恤、下穿一条牛仔裤的男孩凯凯,面露笑容。
他的手上是一本美国历史。
新闻来源:人民网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