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昨天下午,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为海大学子带来了一场关于诗与音乐的演讲,
风趣幽默即兴朗诵
仰慕于余老的风采,当余光中老先生步入礼堂的时候,海大师生们立刻送上了热烈持久的掌声。而余老踏上讲台的一席话,立刻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余老说,当来到海大了解到海大在建校之初时汇集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像老舍、梁实秋、沈从文、闻一多等都曾在此执教过,而梁实秋曾经是自己的老师,所以自己跟在座的算是先后的同学了。
余光中昨天的演讲包含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讲诗与音乐,第二部分,余老为听众带来了10首中外诗歌朗诵。关于诗与音乐,余老认为,诗本身即富音乐性,诗词的每一个字都有发音,每个字的发音就连缀成一种节奏,这个节奏最后形成一首诗的音响节奏。以乐入诗,以乐理入诗,同时又以诗状乐。余老为听众现场朗诵了10首中外诗词,包括早期名扬海内外的《乡愁》、《民歌》,以及展现诗人想象与古人共游的《寻李白》、表达对英雄甘地敬仰心情的《甘地纺织》。另外,还有《SPRING,THESWEETSPRING》以及《OZYMANDIAS》等。当朗诵到《乡愁》中“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时,余光中话锋一转说“这位新娘就坐在台下”,风趣幽默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太太,余老还不忘补充说,“不过,新娘已经老了,已是一位老祖母了”,又引来台下一片掌声和笑声。
现场做诗续写乡愁
余光中的乡愁诗歌,被认为是台湾文人中最深沉、最悲戚,也是最细腻的,尤其是关于两岸的离愁。在被问到如今这一类的诗该如何写时,余光中说,《乡愁》一诗是在1972年写的,只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当台下发出一片惊叹声时,余老解释说,那个时候自己离开内地已经有20多年,“离愁”这种感觉在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有那么深厚的感觉,所以到时候不怕言之无物,只要把架子打好了,一段段写下去自然就出来了。
但如今,从1992年起,十几年来回内地的机会多了,一年比一年多,并不是“永远在那头”,所以现在不再写纯情的乡愁诗了。余老说,这些年到过内地很多城市,写了不少回乡的诗,包括给大连、成都、厦门等一些城市写的诗歌,希望将来能为青岛写诗。当讲到这里时,立即得到了台下听众的热烈呼应。
在余老《乡愁》一诗中,对“小时候”、“长大后”、“现在”的“乡愁”都进行了描述,于是现场有学生提问说“将来”该如何叙写时,余老几乎不假思索地进行了回答,并现场做诗:将来的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对两岸的往来进行了展望,而余老的即席精彩回答博得了现场师生长久而热烈的掌声。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