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当面对母语时,谁无语?

作者:门聪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6-05-31

字体:

据《文汇报》介绍,“呱呱坠地”不能读作“gua gua zhuidi”,“炙手可热”并不是太烫手的意思… …在最近一次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竟然是留学生队。

 

据《人民日报》报道,一名大三学生写一份不足百字的申请书,竟然写出了28个错别字!在遭到父亲怒斥后,他辩称自己学的是工科,不学《大学语文》,以前的语文知识早就忘光了。

 

在中国青年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校园频道联合推出的“你怎么看待四、六级考试”的调查中,有88%的公众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中文水平普遍下降,和英语学习相比,中文应该更加受到重视”。

 

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真实记录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但现如今,中文水平的大滑坡已成为普遍现象。一些教育界及社会人士曾指出,当今的大学生中文水平不如文革前的高中生甚至初中生的水平,21世纪初的研究生不如20世纪80年代的本科生。强化中国的中文素质教育已为当务之急。

 

 

铩羽而归与凯旋

 

“预祝香港艺人郑秀文铩羽而归。

我家房前有两根柱子,其中一根是电桩,另外一根还是电桩。

一个很可怜的人眼看着女儿在怀中去世,很多有相同经历的人去安慰他,竟挂个横幅写着‘同道中人,分享经验’。还有‘日本人的暴行,铭记在心’这样的话”

 

——金圣华报告会中所举的事例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过“语言,是种族的特征,是血肉关系中最密切、最不容易泯灭的部分。”每个国家民族都应该为自身语言的传承而努力。我们至今都在为都德小说《最后一课》中普通法国人民捍卫自己语言的故事而感动着。

 

自古,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民族。面对“母语的危机”,之于学者王蒙,发出了“汉语保卫战”的呐喊;之于国家,推出了“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中国历代学者都很推崇汉语,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金圣华教授就在她所写的众多赞辞中,多次用到改写过的古典诗句。例如,关于袁隆平,她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稻却在春光明媚处。”关于胡秀英,她写道“摄日月之精华,凝天地之灵气。”炉火纯青的诗句,充分的显示了金圣华教授深厚的文化底蕴。金教授在《赞词的撰写与翻译》学术报告会中还多次强调了古典文学的重要。她说道,通过对中国文学的掌握程度可以评断出一个人学养根基的深浅,中国传统文学是我们的宝贝。而将古典诗词融会贯通可以在写文章时推陈出新、不落俗套。

 

除了古典诗词,学者们对华夏古老传说和历史典故也都是耳熟能详的。如果没有对人物典故的熟稔,就没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感动阎公、感动自己;如果没有对西楚霸王事迹的热忱,就没有张爱玲的《霸王别姬》,讲述别样细腻的爱恨情仇。因为有对华夏文化的热爱,金教授在报告会中能自如的引古论今,引经据典。因为有对华夏文化的热爱,我们也才有幸读到名家们的洒满对华夏民族热爱之情的经典著作。

 

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群体就缺少这种对中文的“思想觉悟”,更谈不上对我们的母语还达不到灵活运用。可谓只知“飞雪连天射白鹿”,而不知“李白、杜甫与曹雪芹”。在今年的高考中,广州考生在古文翻译题中‘捧蛋者’有一万多人。在一道要求采用比喻的手法仿写句子的试题中,有四分之一的考生,即十万多人得了零分。金教授曾当场提问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母,如何介绍别人的父母?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人会想到慈母、严父,对文字掌控的空白让并不宽广的视野留下苍白。

 

中文遇难与英文当道

 

现如今,由于受到欧洲中心论长期作用和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一股否定中国文化、全盘西化思潮给今日的影响,一些中国学者对中文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卑感。这或许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英语的地位在中国被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也就无怪乎中国普通的学生都夹在母语与外语的两难中无从抉择。

 

上大学、读研、读博要考英语,评定职称要考英语,录用人才要考英语,在众多“关乎命运”的重要关头都需要英语来开山铺路。而与此同时,为考试而学压制了学生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小学语文老师不让学生背唐诗,大学语文教育被排除出公共必修课,学生将精力投入到了外语上。上海市某高校就曾演绎了“英”救“中”的精彩一幕。一位同学要外出想留个便条,可钥匙两字不会写,问遍寝室皆不知,最后只好用‘key’代替了事。英语的作用在这里也可见一斑。

 

请大家看看能不能顺顺当当地把下面的句子念通读懂:

 

“真正悲剧的本义已发生,在闲适的,无聊的狮子的午后散步中突然发生的袭击行为,那种健康的本能的爆发,啮咬的狂喜。对于被咬物来讲,则是无枉之灾小祸患突如其来,狮子的狡猾、侍机而动的智慧嘲弄任何职业化的杀手的毫无价值基础的抢占与残杀,正如现代体系的格斗的纯粹表演性所致的观众——参与者的双重的清理的虚假意识,在集体观看的歇斯底里聚众的狂想中,在球迷现象中,观众的投入构成了戏剧里的内在组成部分。”

 

曾经,大翻译家傅雷,硬是把大部头"约翰克里斯朵夫"从经典翻译成经典。可如今,热爱英语的学子们却连最起码的清晰表达都无法做到。殊不知,真正学贯中西的人, 用不着说那些故作高深的话的,那是半瓶子醋们用来唬人的学生的中文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已是江河直下,一代不如一代,令人扼腕。

 

当面对母语,谁无语?

 

我们有必要呼吁:学生只有博览群书,特别是读文学、哲学、史学等名著,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为将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被评为传播中西文化的使者,凭借的就是他那让世人赞叹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渊博的学识。而翻译家金圣华教授能成为“俯仰于天地之中遨游于中西之间”的一代学问家,也是凭借她对中西语言透彻的理解。

 

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了母语,使我们的中文水平日趋低下。对于学生中文水平的下降,齐森华教授将其归咎于大学语文教育今天被边缘淡化。与中文的边缘化趋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目前,全世界有近100个国家的2300多所学校在教授中文,学生总人数超过了3000万。面对这样的冷热不均,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恐怕只能无语。

 

古语云“君子当自强不息”。从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开始,让学习伴随着我们人生的每一个脚步,怀着感恩的心理,用平凡的行动来回报我们的母语。当面对母语,谁无语?我想不应该是我们。

 

记者:门聪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