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补充采集

以诗入乐以乐入诗

作者:赵笛来源:青岛日报2006年5月31日发布时间:2006-05-31

字体: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随着这首耳熟能详的《乡愁》,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朗诵会在海大逸夫馆拉开了帷幕。

当音乐与诗句交汇时,诗歌才回归到了它的本质。余光中说:诗,本就是用来唱的。它可以入乐,同样,乐也可以入诗。诗歌本就有自己的节奏,找到了这节奏,也就找到了诗的灵魂。

无论是《乡愁》、《还乡》、《春天,遂想起》那思乡的诗,还是《寻李白》、《漂给屈原》、《夜读曹操》这向古人致敬的词,或是《珍妮的辫子》、《等你,在雨中》细腻情感的乐章;无论是小提琴的幽鸣,还是钢琴的厚重陈述,或是吉他弦下的浅吟低唱。在这个夜晚,只有一首诗———音乐的诗;只有一种音乐———诗的音乐。

谁说诗歌只能用普通话来朗诵,当海大的王力同学用四川话“吟”起余光中的《扬子江船夫曲》时,所有人都发出了惊叹: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念。四川,走出来了李白与苏东坡,这两个余光中最喜欢的诗人。他的诗中有云:天下二分,都归了蜀人,你踞龙门,他领赤壁。(选自《戏李白》)不知道余光中是不是第一次听到有人用四川方言来念他的诗,有些意外、又有些惊喜的表情浮现在他的脸上。

虽然余光中说,诗人不一定能朗诵好自己的诗。但比起学生们的激昂慷慨,余光中平淡的念白却更能显示出他诗歌中的真谛。“我的诗不需要特别激情,尤其是《乡愁》,更不用到凄切。”余光中这样来剖析自己诗中的情感,“《乡愁》里有一股淡淡的哀愁,是一种对童年的回忆,对家乡有思念,对母亲的怀念。”有时,深刻不需要用高亢来展现,余光中就是用最平淡的语调来诠释着自己最深刻的情感。

但这并不意味着余光中就没有激情。78岁的年纪,当念起《请别在上风的地方抽烟》时,他站了起来,解开了领带,“念这首诗,不能坐着,也不能系领带。”他半是自言自语,半是向旁人解释。进入诗里的余光中,就是这个领域的主宰,“歌咏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深之处,他的手臂高高举起、重重落下,他的身躯向上挺拔、而又归于平静。

深深地陶醉,这是在场所有人的状态。人们轻和着每一首熟悉的诗,为每一次精彩的朗诵而沸腾。“余光中的诗里,有许多中国古典的意象,他表达的情感也是我们能理解的。在他的诗里,我们读到了自己拥有却无法表述的那种东西,读他的诗,能产生共鸣。”在朗诵会现场,一名海大文学院的学生这样来描述自己心目中的余光中。

被余光中感动的不仅是海大的学生,一对师生听说余光中来青岛、来海大的消息,坐了一夜的火车从泰安赶来。老师说:“我们来只有两个目的,一是好好听讲座,二是希望余光中先生能为我们全校的学生写几句话。”余光中欣然写下了“多谢远从泰安来青岛,以文会友。”的字句。

两个小时的时间,远不能包容余光中21部诗集里上千首诗句。但两个小时的时间,却足以告诉我们:如何用心去领会诗歌最优美的音符。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