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补充采集

近日国家正式批准海大组建帆船队

作者:孙成富来源:青岛晚报2006年5月22日发布时间:2006-05-24

字体:

5月14日我们从海口训练回来,看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批文。中国49人级帆船队终于第一次落户美丽的青岛。”5月18日上午,在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育中心,青岛籍主教练韦兴学兴奋地对记者说。

为何选择海大组队?

今年4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航海运动学校共同组建中国49人级帆船队。这支帆船队由6人组成,其中4人是青岛小伙,他们来自海大运动训练专业。

业内人士欢欣鼓舞。青岛奥帆委竞赛部专家代志强说,这支以青岛人为骨干的帆船队的成立,填补了我国奥运会比赛项目的一个空白。

体育总局为何选择由海大来组建这支队伍?中国海洋大学体育系主任许冠忠说,帆船运动是典型的智体项目,不仅需要良好的体能,更需要队员具备全面的气象和水文知识。我国帆船运动要想长足发展,必须在队员的内在素质培养方面积累经验。而海大在海洋学科上的特色,无疑能做到这点。由中国名牌大学组建国家队,让具备综合素质的大学生运动员参加奥帆赛,此举具有开创意义,能为我国帆船运动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练:我们笨鸟先飞

据了解,49人级帆船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刚刚列入的男子比赛项目。船体长4.99米,宽1.7米,帆面积59.2平方米,船重125公斤,两人操作。其特点是:“身长、体瘦、帆大、高速、漂亮,极具观赏性。”

49人级帆船时速能达到46公里,跟汽车一样快。充满刺激,但也比较危险。两名队员必须始终斜立在船上,靠手臂和腿部的力量拉紧船帆。”韦兴学教练描述了他们第一次下水时的情景:2月5日,在海口,帆船队第一次下水,也是中国首只49人级帆船第一次下水。整个海口训练基地都轰动了,江苏队、海南队等省队都来观看。可是,刚驶出50米,船就翻了。因为队员们以前都是470级的选手,第一次接触这种帆船。即使全国也很少有人了解该项目的操作要领。”遇到挫折后,当时我想,我们必须笨鸟先飞。

队员:我们不是来享福的

记者了解到,这支队伍条件很艰苦,在国家批文下达之前,没有企业赞助。有些帆船是旧的,运动中很容易破损,船只也常出现故障。可队员们都一一克服了。他们自己补帆、修船,队里没有专车,只好坐2元钱的“摩的”去外面买工具及零部件。

海口训练基地的海滩和青岛的很不一样,他们为此克服了很多困难。每次下水,都是所有队员一起上,把船连推带拖地放到水里去。再加上训练中一些不可避免的碰撞,每个队员身上都伤痕累累。并且,他们没有队医。

临别的时候,记者与6名队员挨个握手,感觉自己的手心被磨得生疼——他们每个人都肤色古铜,手上老茧遍布。24岁的队员李非(家住本市湛山二路)说:“都是拉帆磨的。”

他们住在海口训练基地最普通的旅馆里,3人住一个很狭窄的房间,硬板床,没有空调电视。进入4月以后,海口三十五六摄氏度的天气很常见。队员们每天白天都有约两小时的陆上训练和四五小时的海上训练。晚上7点,大家都准时聚到韦教练房间里看《新闻联播》——韦兴学买了台电视机。

5月以后,海口的天气更热得反常了。韦兴学就不得不取消了一直坚持的晚间查房制度。晚饭后他带队员去附近的有空调的超市,一人一瓶冰水,一直盘桓到10点超市打烊才回到旅馆。

“所有困难队员们都克服了,他们表现出来的职业运动员的坚韧不拔的品质令我钦佩。”韦教练说。

未来:苦训练提成绩

他们回到家乡青岛的时候,体育总局的一纸批文也到了。这支历尽艰辛、渐渐成熟的队伍终于变成了国字号的奥运帆船队。5月底,他们将移师青岛一浴训练提高成绩,备战7月7日的全国锦标赛和8月18日的测试赛。

青岛航海运动学校校长赵东升说,这支队伍回到青岛后,纷纷收到了省、市乃至全国一些企业的电函,他们均表示愿意从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而这支队伍也将在6月中旬最终确定几家有资质有实力的赞助商,并邀请体育总局和市政府有关领导出席在青岛举行的组队仪式。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