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二十九个"国际博物馆日",许多博物馆都在这一天免费开放。表示欢迎的同时,一些人又提出一个老问题:博物馆免费开放能否成为常态?
社会影响力有限
高价门票是重要原因
前不久,北京市副市长张茅提议,今后,北京市内非世界文化遗产类的一般公园、博物馆将逐步免费对公众开放,免门票后的正常维持费用,将由政府予以补贴。目前这一构想仍在探讨中,具体实现日期还没有最终确定。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北京还没有一家公园或博物馆做出表率。
有专家指出,如今博物馆界好像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只有到了特定节日,才会免费开放一两天。而一旦免费,场面就会非常火爆,比如今年4月22日的第三十七个“世界地球日”,中国地质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观者如潮,而这家博物馆平时虽算不上门可罗雀,也是观众寥寥。
有调查显示,票价仍是阻碍老百姓进入博物馆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和广东省,买不起票的情况也依然存在。浙江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浩表示,他就曾多次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在博物馆外徘徊,但最终因门票价格而却步。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公众对文化的兴趣日趋增长,但在国内很多地方,博物馆未能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热点。目前,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陈列展览近万个,观众达1.5亿人次以上。但与美国博物馆年观众达其人口总数的3倍相比,我国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仍比较有限。
免费亏空怎么补
公共财政要承担
在不少国家,博物馆一般都是非营利的公益事业,经费多由国家或地方政府负担,或由基金会提供赞助,平时免费或低价向公众开放。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绝大多数博物馆都在忙于生计,非营利性与自身发展成为一对十分突出的矛盾。鉴于此,有专家指出,博物馆免票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方可实行,如今收门票,不少博物馆还入不敷出,免票后巨大的亏空怎么补?
虽然有种种困难,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浙江之后,北京和广州也相继宣布对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我们希望免费制度能够培育出公众的博物馆情结,从而使走入、参观、利用、享受博物馆成为人们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徐德明说。
免费需要分类进行
国家级博物馆先带个头
有专家认为,当博物馆免票成为常态后,人流量会基本稳定。对于故宫博物院等文化遗产类公园,可以分成免费区域和收费区域进行管理。免票之后,公园和博物馆里的人多了,收益也会同比上升,更重要的是回归了公共场所的本质,达到了服务大众的目的。另外,非营利性并不是说博物馆的一切服务都是免费的,而是说不以营利为目的。比如国外不少博物馆就经常从提供场所、巡回展出、文化信息服务、出售纪念品以及餐饮等服务中获取一定利润。我国的博物馆也完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效益。在免票的条件下,这些活动更便于百姓参与,公共场所的效应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最适合免费开放的恐怕是国家级的大博物馆,因为它们具有多元化的市场,与许多社会机构建有伙伴关系,地处城市中心,有多种资金来源。相反,那些资金来源单一、自负盈亏,与其他机构无伙伴关系,地理位置也不理想的小博物馆,免费开放就要权衡一下。(综合本报记者刘琼、《中国文化报》记者祁建和新华社记者赖少芬报道)
观点
博物馆管理存在四大“硬伤”
目前我国各地新建、改扩建博物馆高潮迭起,极大地改善了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和面貌,但不可否认,“博物馆热”中存在急功近利、贪大求洋、千馆一面、重复建设的现象,重建筑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管理等问题也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社会作用的发挥。
目前我国博物馆就总体而言,还存在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等问题,一些博物馆在管理上存在四大“硬伤”:
一是藏品资源状况不清。一些博物馆暴露出藏品数量不清,等级不分,无案可查,管理混乱等问题。二是保存环境不佳,藏品损毁严重。调查显示,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全国约有30%的馆藏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三是资源利用率不高。部分藏品由于博物馆展示场所有限无法展出,更多的是博物馆对藏品研究不足而不敢轻易展出,一些博物馆缺少馆际交流。四是专业文博人才不足。当前在全国博物馆机构从业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4.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13%,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都无法满足需求。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张 柏
新闻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