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球表面40%,总面积达2.51亿平方公里的大洋国际海底区域,是人类尚未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的最大战略资源宝库和共同财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大洋国际海底区域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是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要领域。
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建设海洋强国,走和平崛起与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查清中国海、登上南极洲、进军三大洋”成为几代海洋人梦寐以求的夙愿。
我国开展大洋多金属资源的综合调查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借重“大洋一号”,这一我国大洋考察的主要海洋作业平台,在90年代初,我国成为了继印度、法国、前苏联、日本之后的第五个先驱投资国。
开拓大洋考察新路 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国首次环球大洋考察不少项目处在国际大洋科学研究的前沿,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突出的国际显示度。考察队员们以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志向,实践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宏伟战略。考察过程中,他们牢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开展环球科学考察,对提高海洋科研水平,掌握国际海底资源情况,增强国际海底事务中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指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以超人的胆识和勇气,以卓越的才能和智慧,过运河、跨赤道、横渡好望角、穿越马六甲,航迹遍布三大洋。在西北太平洋进行了4座火山的多金属结核海底资源调查和大洋环境基线调查;在北太平洋开展了环境调查;首次对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脊设定靶区和已知区域的热液硫化物及相关海底资源进行了考察;对印度洋海啸区域进行了初步调查等。
这次环球大洋考察,全体船队员不畏艰险,探索出了一条由单一区域(太平洋)到覆盖全球各大洋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大洋考察新路,实现了大洋考察由单一资源调查(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向资源与科研相结合的综合考察的历史性转变,拓展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的新领域,检验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调查、科研设备,锻炼培养了一支热爱祖国、追求科学、勇于奉献、顽强拼搏的大洋科考队伍,取得了圆满成功。
考察还向世界证明了我国的海洋科研能力和水平,展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胆略和魄力,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科学发展、兴海强国之路。这一创举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文明、探寻海底资源、拓展生存空间,具有深远的政治影响和历史意义。
探索未知科学领域 收获胜利之果
探索未知是科技活动的永恒主题。“大洋一号”承载着中国人民利用和开发大洋矿藏及生物资源的信念,寄托着人类探索和认识海洋的共同愿望,进行了长达297天的艰辛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通过在北太平洋海山区实施加密地质取样和视像调查,初步圈出富钴结壳的富矿区;开展了海山区地球物理调查,完善了矿区申请背景资料;成功收回2套在深海地放置2年的深海锚系,获得了深海海底长时间系列环境参数,将为研究深海海底底层动力和环境的变化提供宝贵的资料;在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了环境基线和多金属结核调查,履行了中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对我国几年来自行研制的多项深海高新技术装备进行了试验和使用,促进了我国深海探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西北太平洋环境调查,为我国深海基础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基础环境资料;获得了大量三大洋中脊海底地质、摄像和水文资料、捕捉到明显的热液喷口浊度变化;获取了硫化物、玄武岩、“黑烟囱”、橄榄岩石和生物基因等大量样品,在印度洋中脊发现了喷出的黑烟和具有热液活动明显特征成群海虾和成片海葵等生物景象,获得了海虾、海葵等多种生物样品;获得了热液硫化物样品和极端环境下生物样品;在未知区域发现热液活动异常,技术千米不同层位的海水和热液朋的信息;收集到反映海底地形和地质构造特征的各类地球物理资料和数据。自主研发、创新的电视抓斗、深海浅钻等10多项仪器设备得到了应用和检验。
本次科考还创造了科考时间最长,考察范围最广,航程之最远,取得的观察资料样品最多等我国海洋科学考察史上16项之最。
奉献大洋科考事业 报效祖国人民
考察期间,“大洋一号”全体船队员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世界大洋科学研究和人类和平利用大洋资源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环球大洋考察过程中,“大洋一号”临时党委精心部署,周密安排,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做到要求不放松,标准不降低,环节不减少,力度不减弱,激发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献身大洋事业的热情。船长陆会胜以身作则,一心扑在大洋事业上,先后3次执行大洋科考任务,3年的时间,他与家人相聚的时间不到3个月。年仅39岁英年早逝的原大副刘福军,几年前患上了肝病,直到在船上吐血被船员发现后才被送进医院,医生不敢相信他从未停止过工作,船员们说他拼命工作就是为与生命抢时间。他病逝后,无论是谁,一提到他都会说:好人、好领导、好党员!
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是“大洋一号”首次环球大洋考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法宝。参加环球考察的120名船队员,来自全国27个单位,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23岁。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踏上“大洋一号”船,就是一家人。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全体船队员凝聚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积极上进、工作有序、生活和谐的团队。大家相互关照,相互支持。看到考察队员没有工作鞋,船员们自发地把新工作鞋献给考察队员;当调查仪器出现故障,船员们主动请缨帮助排除;当船员们有了困难,考察队员也是竭尽全力帮助解决。科考队员还总是将自己的取样目标和船员反复论证,最大可能减少船员劳动强度和机器消耗。真情换真心,团结出力量,正是凭着这种团结协作和甘于奉献的团队精神,“大洋一号”克服了各种困难,出色地完成环球考察任务。
和平发展大洋事业 构建友谊之桥
此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不仅吸纳了美国、德国等国家的科学家随船工作,还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笃信修睦的优良传统,给所到各国人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成为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
考察期间,“大洋一号”充分利用停靠外港补给和人员休整时机,举办不同类型的对外宣传活动。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波纳佩和牙买加的金斯敦举办了两次“开放日”活动,“大洋一号”整洁靓丽的船容船貌、先进的调查设备、现代化的实验室、着装统一的船员、严明的组织纪律,以及队员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热情谦逊文明的态度,给参观者和当地华人华侨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开放日活动不仅有效地宣传了中国大洋前沿领域科学考察成果和高科技仪器装备,而且加深了与所到各国人民的友谊,密切了与国际海底资源管理局的关系。“大洋一号”投放到三大洋中象征和平和国际友好的“漂流瓶”,不仅代青岛小朋友向全世界朋友发出了观看2008奥运会青岛奥帆赛的邀请,还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大国形象,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增进了中外人民的友谊。
“大洋一号”的三大洋探索之旅实现了中华民族进军三大洋的梦想,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创立的“大洋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大洋事业中的延伸和升华,它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新闻来源:中国海洋报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