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关注高招制度改革:面试 以什么标准选人?

作者:新华网来源:新华网发布时间:2006-04-17

字体:

没有标准答案,甚至不在于对错,面试专家:主要考综合素质,分析学生的可塑造性

 

    4月6日,随着598份“预录取通知书”的寄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面试招生”在一片争议声中落下帷幕。收到通知书的上海学生将成为我国教育制度改革历史进程的见证人:他们不是通过高考,而是通过面试获得了入读这两所名校的资格。

 

    虽然此次面试招生试点范围仅仅局限于上海市的两所高校,但仍然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抛开公众舆论的分歧、猜测与质疑,此次面试招生试点怎样运作?依据怎样的标准选拔人才?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不拘一格选人才”?   

 

    面试优中选优 仍是分数+“门户出身”? 

 

    复旦大学采取的是学生自行报名的方式。据复旦大学分管招生工作的副校长蔡达峰说:“按照规定,凡符合高考报名条件的上海考生均有机会参加选拔。”但据记者调查,此次“自主选拔”,虽然与高考脱节,但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仍是主要的选拔标准。

 

    复旦大学规定,报名者除了要符合“上海市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报名条件”外,还必须满足5种条件之一:“在全国或国际比赛中得奖”“在其他方面具备特殊超常才能”“担任区县以上的学生联合会主席团成员”“组织或主持过区县规模以上的中学生大型活动”等。而关于学习成绩则是“在中学的学业成绩或综合成绩最新排名列年级前茅,市级重点中学前50名,或区级重点中学前20名,或在普通高级中学前3名”。

 

    今年上海约有11万名考生,报名参加复旦大学自主选拔的有近1万名。3月19日,复旦大学举行了面试资格测试,测试内容涵盖了高中阶段语、数、英、计算机等10个科目的知识。5828名高三学生参加了测试,1185名获得参加面试的资格,最终有298人拿到了“PASS”。“这个难度和录取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高考。”众多参试学生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采取的报名方式为“中学推荐”加“自我推荐”,而没有通过笔试“海选”,直接由学校从被推荐者中选择部分参加面试,但其选择中的重要依据仍然是“高中三年的各学科成绩单”。最终,该校通过面试给300名学生发送了“预录取通知书”。

 

    复旦大学此次录取的298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上海各重点高中,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而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的300名幸运儿中,无一人不是重点高中学生。“给我的感觉是,所谓的面试招生,还是要讲究‘门户出身’和‘分数’的。”一名落选的普通中学学生失望地说。 

   

    没有标准答案 专家怎样评判学生的表现? 

 

    在此次面试中,复旦大学将170名专家(其中后备专家20名)按不同学科领域随机分为30组,每组5人;参试学生也随机分为5人一组,由每组专家与每组学生进行一对一面试,每次面试15分钟,一名学生将分别接受5名专家的面试,共计75分钟,然后专家们再根据面试结果按“A、B、C、D”四种类型评分,对每组学生进行淘汰。上海交通大学也将专家分为了5人一组,但5名专家聚在一起同时对一名学生进行约20分钟的面试,然后各自打分进行筛选。

 

    4月5日至9日,记者先后从100名参加两校面试的学生处收集到了500余道考题,这些考题涉及课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比例非常小,多数问题涉及自我认知能力、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时事的关注程度等,要想回答好,功夫必须下在课堂外,不少问题难度非常大,对学生的知识积累、综合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学生们列出了110道他们认为最难回答的问题,其中有“请举例说明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如果你是20世纪40年代的纳粹公民,会如何抵制当时罪恶的法律?”“如果你是上海市市长,如何解决上海的交通堵塞?”“取消养路费而增加燃油税,对车主会有什么影响?”……

 

    “除了学科专业知识,专家们面试时提的多数问题,显然都难有标准答案,那么,以什么标准来评判学生的表现?这个评判的过程不透明、标准模糊,其评判结果的公平性、公正性又何在?”上海某重点中学的教务处主任质疑说。

 

    据了解,该校有99人次参加了两高校的面试,最终有33人次获得了通过。但老师们认为这些学生本就是“尖子生”,即使通过高考“硬考”,也肯定能过关。该主任表示:“作为老师,我们认为主要还是要应付高考。如果整个教育体制和录取大环境没有改变,这样的试点就不会有太大实际意义。”

 

    一名已拿到复旦大学预录取通知书的考生则表示:“我觉得有不妥的地方,因为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口头表达的学生是一种新的不公平。” 

 

    专家把握尺度 如何体现公平性和公正性? 

 

    对来自公众的质疑,复旦大学一名参加了面试的专家表示“可以理解”。对一些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该专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质疑一:无标准答案,如何评判学生表现?

 

    答: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回答得对与错并不是考查的重点,我们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思想品德、思维方式、逻辑能力、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学习研究潜力、社会组织能力以及专长特长等方面,我们会根据经验来分析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可塑性。举个例来说,如果回答中规中矩,我们一般只打中档分;而虽然答得不一定正确,但能表现出学生的独立思考、独到眼光的,我们往往会打高分;当然,回答得太离谱的,只能得低分。

 

    质疑二:尺度全凭面试专家把握,如何体现公平性和公正性?

 

    答:首先,学校在程序上,尽可能地杜绝了可能发生的不公平,直到面试前一天晚上,老师们才得到具体通知是否参加面试;分组是在面试前半小时随机划分的;对学生提的问题,我们都无法事先准备,多数是根据学生提供的自我介绍、现场表现,有针对性地提问。其次,学校很爱惜自己的声誉,我们也有自己的人品人格和职业道德。“没有人会拿学校的前途开玩笑。”(据记者了解,该校有一名教授在面试前有熟人前来打探,该教授立即申请了回避,退出了面试。)

 

    质疑三:面试选拔是否招到特长生和偏才?

 

    答:总的来说,学生们的水平都还不错,比当年的我们更聪明,知识面更广,各方面的应变能力也更强,几乎没有书呆子,但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时事的关注很少,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不如我们那个时代的学生强,对自己的未来人生缺乏规划。“我只担心人们会把这种新的选拔方式改造成另一种‘应试教育’,我敢推断,明年如果还搞‘面试招生’,社会上肯定会出现‘面试训练班’之内的‘投机’机构。那样的话,我们的这次改革就真正失去意义了。”

 

    而据记者调查,该专家的担心并非多余。上海某重点中学的一名女生在参加面试后作了一份总结,总结列举了她所经历的面试中的“得失”和“经验”。《成都商报》供稿    

 

[新闻资料]    

    本次面试招生部分考题  

    1、讨论一下《无极》、《一个馒头的血案》给网络生活带来的启示。

    2、如果你是校长,会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说出全国政协常委委员名字。

    4、说出现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名字。

    5、描述你所希望的大学生活的一天。

    6、说说对社会上乞讨者的看法。

    7、“两会”是哪两会?

    8、评价你校交响乐团成员?

    9、简述你理想中的宇宙。

    10、在1分钟内列举这瓶水的用途。

    11、请谈一下数学以后的发展方向。

    12、你对“安乐死”有何看法?为何我们要禁止“安乐死”?

    13、请为你眼前的这个闹钟估价。

    14、由你自己选一个话题阐述一番。

    15、用3、4、5、6算24点。

    16、请列举钟有哪些用途?

    17、请说出你父母的生日。

    18、简述无罪推定和有罪推定。

    19、三轮车有几个主动轮?哪几个?你觉得地球上怎么会产生生命?

    20、说明生活是三角形物体。    

 

新闻来源:新华网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