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别让沙漠吃掉沙滩

作者:皇甫静亮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6-03-25

字体:

中国近年来沙尘暴天气纪实

1993年:

4月至5月上旬,北方多次出现大风天气。

4月19日至5月8日,甘肃、宁夏、内蒙古相继遭大风和沙尘暴袭击。其中5月5日至6日,一场特大沙尘暴袭击了新疆东部、甘肃河西、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地区,造成严重损失。

 

1995年:

    11月7日,山东40多个县(市)遭受暴风袭击,35人死亡,121人失踪,3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亿多元。

 

1996年:

    5月29日至30日,自1965年以来最严重的强沙尘暴袭掠河西走廊西部,黑风骤起,天地闭合,沙尘弥漫,树木轰然倒下,人们呼吸困难,遭受破坏最严重的酒泉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

 

1998年:

    4月5日,内蒙古的中西部、宁夏的西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遭受了强沙尘暴的袭击,影响范围很广,波及到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等地。

    4月19日,新疆北部和东部吐鄯托盆地遭瞬间风力达12级的大风袭击,部分地区同时伴有沙尘。这次特大风灾造成大量财产损失,有6人死亡、44人失踪、256人受伤。

    5月19日凌晨,新疆北部地区突遭狂风袭击,阿拉山口、塔城等风口地区风力达9至10级,瞬间风力达每秒32米,其他地区风力普遍达到6至7级。狂风刮倒大树,部分地段电力线路被刮断。

 

1999年:

    4月3日至4日,呼和浩特地区接连两天发生持续大风及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发生时,遮天蔽日,能见度极低,空气中充满了微细的沙粒。这次沙尘暴的范围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地区一直到东部的通辽市南部,瞬时风力为每秒16米。伊克昭盟达拉特旗风力最高达到10级。

 

2000年:

    3月22日至23日,内蒙古自治区出现大面积沙尘暴天气,部分沙尘被大风携至北京上空,加重了扬沙的程度。

    3月27日,沙尘暴又一次袭击北京城,局部地区瞬时风力达到8至9级。正在安翔里小区一座两层楼楼顶施工的7名工人被大风刮下,两人当场死亡。一些广告牌被大风刮倒,砸伤行人,砸坏车辆。

 

2002年:

3月14日在阿拉善形成。

3月15日下午沙尘飞至北京,持续时间达49小时,分布高度为3500米左右。

3月20日第二次袭击北京,时间持续长达51小时,此次沙尘暴北京总降尘量高达3万吨,相当于人均2公斤。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我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

 

沙尘暴,这个越来越为人所关注的天气现象正无情地侵蚀着我们国家的西部地区,并向华东一带蔓延开来。沙尘暴在山东登陆,警钟早已响起……

 

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只有在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民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

沙尘暴——历史问题

4月的微风带来春天的气息,也带来关于春天的坏消息——沙尘暴。黄尘扑面,在新疆、内蒙古、甘肃的荒漠边缘地带,沙尘暴会再次将莽莽黄沙向前推进;在兰州、北京等一些北方的都市,人们头顶上弥漫起一片黄色的天空。

 

    尽管对人类来说,沙尘暴是令人惊恐和厌恶的灾难,然而来自科学界的声音告诉我们,它同洪水、地震和火山喷发一样,是大自然万物消长中的一环。在地球上百万年的尺度中,沙尘暴从未停止,亦永无消歇。而当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时,忙碌在地球表层的渺小人类就应停下手中的工作,仰望黄沙,咀嚼这个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思考。

 

    ——“沙子如同被铁锹扬到脸上,人们摸索着自家的台阶前进,汽车不得不停下,因为世界上没有一只车灯可以照亮幽黑的沙尘暴漩涡……”

 

    比起洪水、地震和火山喷发来,沙尘暴似乎越来越成为人类生存环境中更为尖锐的难言之隐。其差别在于,后者所涉及的范围要占据地球表面43%左右的面积,且大气环流使它更具有某些疾病传播的特性,往往使生存在不同地域的人们牵连受损,后患绵绵。

 

    对于北方的城市居民来说,更切身的体会是1998年4月那个难忘的“黄风怪”:一场特强的沙尘暴自西至东席卷而来,半个中国经历了一场沙尘的洗礼,一直到达长江下游地区。在北京,沙尘和着雨水降落城市,在人们的衣裙和汽车玻璃上覆盖了一层混浊的泥雨;在南京,混浊的浮尘使白昼一片昏暗,楼群的所有窗户都亮起了灯光。从天安门广场上站岗的士兵到秦淮河上的游客,人人都在为弥漫的黄沙喃喃抱怨。

 

    在漫长的时间里,“沙尘暴”这个词汇在中国,似乎从未像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样被频繁使用。人们突然将目光投注到漫天的黄沙上,媒体写出连篇累牍的报道;实验室开辟出研究沙尘暴的第二战场;气象台开始定期向公众发布”沙尘暴预报”。沙情告急和舆论的关注已经把沙尘暴推到了最前沿。

 

    其实,上世纪的50到70年代,我国北方地区曾经经历过一个沙尘天气的高发时段,在河西走廊,黄尘漫漫,对面不见人影的情景当时即存在,只是到了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明显减少。直到最近两三年,沙尘天气才再次呈上升趋势。”

 

    “作为自然规律,沙尘暴不但不是现代社会独有的,而且无法根治,大的气候趋势不可违背。”长期从事沙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中科院研究员董光荣就明确指出,沙尘暴由来已久,很可能在地球诞生初期就已存在。虽然古代中国对于沙尘暴的直接记载并不多见,但我们仍可从古诗文的描绘中发现它的蛛丝马迹:唐代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许可视为一次真实的沙尘暴记录,原文写道: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再如陈子昂的“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这些形容黄沙飞扬、疾风肆虐的场景正是沙尘暴的典型特征。

 

    上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毛乌素沙地的茫茫沙海中发现了统万城废墟。据考证,统万城建成后仅仅500年的时间,便由于草原植被破坏,湖泊消失,河流干涸,风沙骤起,这座显赫一时的城市就被流沙无情地吞没了。

 

    一份来自NOAA-16探测卫星的云图令人惊奇地向人们展示了火星上刮起的强大沙尘暴。这场发轫于火星南半球“赫拉盆地”的强沙尘暴在盆地一带盘桓达一个月之久,滚雪球似地不断吸纳沙尘,然后陡然变强,转头向火星北半球扫荡,整个火星表面随即被滚滚沙尘所笼罩。

 

    当强烈的阳光照射在空旷的大平原上,热气加速上升,有助于沙尘悬浮并维持比较长的时间。而当冷暖空气在高空遭遇,产生的风势便将尘沙漫卷而去。

 

    风、沙与大气环流三者共同塑造了沙尘暴,它既非地球所独有,亦非当代所仅存。地表上的大气所推动的黄沙,磨蚀了古埃及遗存的文物,将古巴比伦与楼兰曾经的辉煌永远掩埋沙下……

 

研究生谈产生沙尘暴的人文因素

 

一、自然机制的人化。

 

从自然机制看,沙尘暴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裸露的沙尘地、一定强度的风力和干旱的天气。自然本身的演化可以促成这三大要素的耦合,从而产生沙尘暴现象。但在现代社会,这仅仅具有理论逻辑推导的可能性,因为自有人类以来,尤其是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以来,在促成这三大要素的耦合中,纯粹自然力的作用趋于衰弱,人类活动力的作用日渐强盛。相对于裸露沙尘地的成因来说,一定强度的风和干旱天气的出现更多的属于气候变化的结果,这二者是现代沙尘暴形成的必要条件,裸露的沙尘地则是现代沙尘暴形成的充分条件。裸露沙尘地主要是由土壤侵蚀和土地沙漠化引起的。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表明,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平方公里,有荒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公里(《光明日报》2002年1月22日)。在我国,以水为动力的土壤侵蚀现象(即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占其总面积的70%。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成因有自然原因,如黄土本身是疏松沉积物,缺乏有机质,抗侵蚀能力低;黄土的垂直节理发育,易发生崩塌;黄土地区降雨集中,降水强度大,等等。但成因主要是不当的人为活动,如无限制地开垦放牧,毁林挖草,使地面失去保护,出现“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在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处于一种极度压力的状态。现代人类活动的规模总量,如果以每年搬动和运移岩石和土壤的数量为标志,全世界总量达1360亿吨,我国每年搬动、运移土石方量为381.7亿吨,占全世界的28.1%,其中农林牧业生产活动为245.5亿吨,采石及矿业生产活动为62.5亿吨,城镇及基础设施建设为74.7亿吨。(牛文元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干部读本)西苑出版社2000年,第188页》)。我国北方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风力作用下沙漠中沙丘的前移,造成沙漠边缘土地的丧失,二是土地过度利用破坏了原有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类似沙漠的景观。这两个原因中,风力等自然因素在沙漠化土地形成中仅起5.5%的作用,不当的人为活动是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草原过度农垦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占23.3%,过度放牧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占29.4%,过度樵柴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占32.4%,水资源利用不当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占8.6%,公交建设所引起的沙漠化土地占0.8%。不难看出,由于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呈现出与日俱增的趋势,使土壤系统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的沙漠化,造成了大量的裸露沙尘地,成为现代沙尘暴的源头。

 

二、社会机制的残缺

 

学者们一般把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为四个方面,即人口爆炸、经济增长、技术干预、观念作祟等,其中前三个可归结为社会机制问题,最后一个属于价值观念问题,沙尘暴的社会成因也大体如此。社会机制的核心是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我国人口数量庞大,整体素质不高,人地矛盾尖锐,大部分人处于“温饱”水平;我国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展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加大;凡此种种,都对土地等自然资源构成极大的压力。日趋严重的沙尘暴,与我国的人口、经济、技术等政策的历史失误和现实残缺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很多学者认为社会制度或体制的残缺是生态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指出:“公地的自由使用权给所有人带来的只有毁灭。”(《珍惜地球》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52页)一语道破了产权制度对于资源保护的至关重要性。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尚未完成,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有限;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经济行为政绩化,行政功能经济化”导致短期行为盛行;农民对土地等的承包经营政策在实际运行中常常遭遇干扰,他们保护和有效利用土地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普遍存在着对土地等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和利用的现象;凡此种种,都会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承受力构成威胁。

 

三、价值观念的误区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工具理性扩张,对象性思维盛行,人类的自然观、人生观等陷入深深的误区之中。人类自然观的误区在于以二元分立和资源利用的视角来看待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二元分立视角以纯客体主义原则框定自然界,对其进行原子主义的分析,否定了自然界的有机性、系统性和其内在的生命演化律,它力图使人成为“超自然”的存在物;资源利用视角以纯功利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成为人类的“资源库”,“征服和改造”是人对自然唯一合理的行为方式,它力图使自然成为人任意支配的“婢女”。这种自然观的误区是与人生观的误区一脉相承的,人生观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的膨胀使人以二元分立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导致人与人的疏远乃至对抗,他人成为自己的客体和“资源”;工具理性的张扬使人的物欲泛滥、精神世界萎缩、理想信念失落,人们把无度的消费、物质享乐和消遣当作人生最大的意义和幸福;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被肢解,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分离,情感、意志和信念支离破碎;追求“挥霍奢侈型”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消费不以需要的满足为目的,而是以欲望的满足为目的;等等。自然观和人生观的误区把人引入了一条与自然对抗的歧途,对技术的工具主义崇拜,则加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鸿沟。包括沙尘暴在内的生态危机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各种价值观念。

 

四、根除沙尘暴的人文途径

 

根除沙尘暴,就人力所能及而言,关键在于根除沙尘源。从实践上说,就是治理、抑制和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这是一个在本质上需要人类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制度创新,这是关键;需要技术创新,这是杠杆。但更为艰巨的任务在于人类价值观念的创新,这是根本。

 

自然观的重构。古人云:“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人” ,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包括土地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保护自然”的理念在实践中遭遇到诸多障碍,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总体上仍沿用和遵循社会发展的传统现代化模式,这种现代性的强势推进,使人的思想和行动更深地陷入传统自然观的误区之中;另一方面在于人们并未完全找到“保护自然”的合理性根据。笔者认为,充分吸收现代生态学和现代环境伦理学关于自然界的整体系统性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内在相关性等思想,把“自然是人的资源”和“自然是人的根源”高度统一起来,使人与自然的功利关系归约于或融合于人与自然的本原关系之中,从而把人对自然的实践改造活动纳入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之中。

 

    人生观的重建。重构自然观以重建人生观为前提。人是自然存在物,他理应把自然界视为自己的无机的身体,视为自己的根源,人的发展在终极意义上表现为自然界向人的生成,而不是自然界与人的疏远乃至异化。人是社会存在物,他理应把他人和社会视为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目的;人是精神存在物,追求真善美、谋求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非物质性需求理应成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人生的意义体现于融于自然、社会和整个人类文化之中。

 

    技术观的重立。毫无疑问,现代沙尘暴频率之繁、规模之大、危害之深,是与现代技术的介入密不可分的。正是借助于技术的威力,人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度得以扩展,人对自然的“占有欲”得以膨胀。现代技术是造就现代沙尘暴的有力杠杆之一,人类必须对技术保持高度的警觉,树立辩证的技术观。应看到,科技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象征和支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我们不可能根除沙尘暴,因为很多沙尘源的形成是科学技术介入不足所致。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把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纳入人文理性和人文关怀的轨道,加强对技术的价值归约和引导,是技术真正成为人的生活的基础和人的善良意志得以彰显的基础,实现技术干预与人文牵引的高度统一。

 

    生活观的重整。自然观、人生观、技术观弥散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人的日常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表现出来。解决生态危机,根除沙尘暴,是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业,它触及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领域,我们理应本着“手段简朴,目的丰富”的生活观念,不断批判和改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营造一个合于自然常理、内蕴人文价值、富有文明含量的日常生活方式。

 

记者:皇甫静亮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