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玲珑秀美的小鱼山上,视野的一侧是盆地一样宁静的海洋大学校园;站在壮阔的中国海洋科研界,海洋大学则是一个隆起的高地。作为中国海洋科研的“摇篮”,中国海洋大学不仅在青岛、在山东省,在国内海洋界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继管华诗院士之后,谁来出任这所大学的校长,在2005年的年初,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最终的结果,分管科技、国际合作和研究生教育等工作的副校长吴德星成为了海大新的“掌门人”。
吴德星是内敛的——这是吴德星在上任后第一次面对媒体的采访,也是他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他对于大学之人文、校长之责任、海大与青岛等多方面关系的看法。吴德星是理性的——充分地准备加严密的逻辑性,使得他在短短一个小时时间的采访中,传达出了海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作为海大新任校长,他用理性的分析支撑起他对海大再续辉煌的足够自信。
在“十五”期间,中国海洋大学一次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四方共建,进入“985工程”,更改校名、80年校庆,人文学科的异军突起,国家海洋中心开始筹建,新校区的建设……这一切,让人在“十一五”开端之际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海大如何延续这种辉煌?
对于青岛来说,海大对青岛发展海洋、港口、旅游这三大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名城与名校互动”,这已不再仅仅是一种提法,更是青岛市与海大付诸于实践的行动。当“十一五”规划的蓝图展开,在青岛这列急驰而行的列车上,海大又将扮演什么的角色?
……
诸多的疑问,也许对吴德星来说既是期望,又是压力。对于压力,吴德星说过这样一段话:以人本、发展、特色、和谐作为支点,以传承、创新、远虑、开放作为杠杆,在上级领导的关爱和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依靠全体海大人的信任、激情和活力,去努力创造中国海洋大学更加辉煌的未来。
这既是他的就职宣言,又是对所有关注海大人的一个回答。
关于自己
●我是老师出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我的职责。作为教师更关注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质量如何提高,除去把自己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在于你能不能把国际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如何跟踪前沿、在前沿的基础上来推动知识的深入,发展新的知识领域。
记者:在您的学术生涯上,给您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吴德星:有两个人。一个人是文圣常院士。我刚进大学的时候,他带我们到浙江去教学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那种求学的严谨,待人的诚恳,对我影响很大。
还有冯士筰院士。冯院士是我的启蒙老师,我大学毕业论文实践,是冯院士指导的,后来在国内读硕士,到国外博士学位研修,都是冯院士作为我的导师。我整个成才过程,都是冯院士一步一步把我培养出来的。在科学研究中,他在处理科学问题中的逻辑思维和推理,是我能取得一些成绩的关键。
记者:您是一个校长,又是一个科研人员,同时,您又是一个教师,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三重身份?
吴德星:严格说,我是老师出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我的职责。作为教师更关注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质量如何提高,除去把自己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在于你能不能把国际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如何跟踪前沿、在前沿的基础上来推动知识的深入,发展新的知识领域,这更是一个老师的责任,而这与我的科研工作是连为一体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本身的功能也在变化,过去是把传承知识作为重点,现在则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者集于一身,构成现代大学的功能。三者之间,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三者相辅相成,统一在一起。在大学中,不管是教师也好,副校长也好,校长也好,这应该是个共识。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与技术的创造力、学术影响、国际影响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来衡量一个大学水平如何,影响力如何。从这方面说,不管是我作为教师也好,作为校长也好,这都是我关注的方面。
记者:院士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是对他们自身研究的肯定,同时又具有无上的荣誉。您是搞科研的,当院士是否是您追求的目标呢?
吴德星:院士应该是在某个领域做了很深入的研究,有较大的成果,在学术上造诣很深的人。正因为如此,院士是我们国家在学术上最高的荣誉。
对我而言,应该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同兴趣和爱好结合起来。搞自然科学,我更感兴趣的是,经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不断推进认知世界的发展,这是我考虑的一个方面。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把这方面作为立足点,才是价值的体现。
记者:您现在正在研究的科研项目有哪些?
吴德星:尽管作为校长,没有很多时间做研究,但承担的项目还比较多。
一个是经费额为3100万元的“973”项目———“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我是首席科学家。在这个项目中,我关心的是把渤海、黄海和东海的物理环境演变,如何用能量级联的主线连起来,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和系统化。
还有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个是关注热带太平洋,从有效位能的变化作为主线来探讨其年代变化的成因;另外围绕渤海的一个项目,黄河断流后,渤海的盐度持续增高,原来渤海比黄海淡,现在反而是渤海高。这样下去,渤海可能会成为另一个地中海,我研究的是这样一种过程,对渤海的生态系造成什么样的破坏,在什么状态下能够恢复。
记者: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您现在是行政与科研于一身,作为校长,您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处理学校事务;作为学者,您也要抽出时间来做科研。这两者您是如何平衡?
吴德星:学术工作与行政工作有矛盾,这是事实。作为校长,首要责任是治校与治学,前者是管理为主,后者则要求有相当的学术水平。从这一点上说,两者又是不矛盾的,我作为校长,必须完成校长的任务。作为教授,我也要力行教授职责,从更基础的层面上,对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工作进行更深的微观上的思考,这种思考实际上是从老师的观点来考虑校长怎么做,才能是一个更好的校长。对我来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度。
我有一个很好的团队,6个助手,都是教授或副教授,这6个助手和我一起带着30多位研究生。我的团队都是围绕着所承担的项目来工作,我侧重学术思想和研究内容的深入思考和指导。每星期我们团队都会开一次学术工作会,就每个进展进行讨论,在共同研讨的基础上,确定下一周往哪个方向使力。
关于大学定位
●我们大学在基本定位中,以实现三个功能为目标。教育教学是围绕人才培养,我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这实际上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研究自身既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时又是培养人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创造生产力。社会服务更直接,作为工程类或应用学科,它直接把成果转变为生产力。利用这些来辐射社会,服务社会,这是大学的基本定位。
●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关键在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学责无旁贷。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应该作为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
●海洋大学的发展和建设要服务于青岛市发展的“大思路、大项目、大企业”。
●青岛三大经济都与海大密切相关。港口是离不开海的,海洋经济海大应牵头破题,旅游经济现在更多的是在陆上,如何把陆海变为一体,海大也可以作贡献。
●我们也期待着青岛这座名城,与海大这所名校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共同发展。
记者:当前社会在急剧变化,大学身处其中,其变化也不可避免,您如何看待当前大学的定位。
吴德星: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终归要为国家来服务。大学的定位是以育人为根本的。大学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人的培养首先是基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
我们大学在基本定位中,以实现三个功能为目标。教育教学是围绕人才培养,我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这实际上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研究自身既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时又是培养人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创造生产力。社会服务更直接,作为工程类或应用学科,它直接把成果转变为生产力。利用这些来辐射社会,服务社会,这是大学的基本定位。
记者:在前不久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把高校放到了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位置。您作为大学校长,怎么看待高校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吴德星:大学从过去的边缘走到了社会中心,体现在三种功能的三位一体。党的十六大后,特别是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国家提出了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各省市也提出创新型省、创新型市的建设。作为创新型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基础。中科院作为创新体系的试点,进行了几年的探索,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种探索不代表国家创新体系的全部。在实践过程中,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关键在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学责无旁贷。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应该作为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
记者:“名城与名校”已经成为青岛与海大关系的最佳写照,在“十一五”期间,您对青岛与海大之间的互动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
吴德星:青岛提出要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必须在科技和人才上是个大市,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体系。青岛积极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很有远见的。海洋大学的发展和建设要服务于青岛市发展的“大思路、大项目、大企业”。我们的强项在于承担国家大型科研项目,如何把国家的项目包括高新技术研究转化成生产力,支持青岛经济与社会发展,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我们现在是以大学科技园建设为载体,把海大的科研成果,通过在科技园的孵化,把成果对接到青岛的经济发展中。
青岛三大经济都与海大密切相关。港口是离不开海的,海洋经济海大应牵头破题,旅游经济现在更多的是在陆上,如何把陆海变为一体,海大也可以作贡献。
我们也特别感谢青岛市对海大的关注和支持,青岛市积极推动四方共建海大,这是海大跻身“985”的关键,青岛市委市政府发挥了关键的作用。青岛市人民也对海大特别厚爱,海大近几年快速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和市委市政府、全市人民的关心分不开的。
我们也期待着青岛这座名城,与海大这所名校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共同发展。
关于大学文化
●如果说大学是一种物质存在,可能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大学文化的存在、精神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和精神的存在超越了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
●我们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重和相融。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重和相融,对人才培养,对人格构造,甚至对办学理念,都是一个支撑点。
●当前的大学文化还要提倡教育自身的创新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我们的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有个取向,这种取向要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操。要有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要有全球观念和竞争意识,尤其是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的一种能力。
记者:大学文化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对大学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您心目中海大的大学文化应该是一种什么表现?
吴德星:如果说大学是一种物质存在,可能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大学文化的存在、精神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和精神的存在超越了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一个大学自身的文化,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过程中起着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无形的,但这种作用所体现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也正因为如此,海大非常注重文化建设和精神理念。8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海大“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这个校训实际上已经发展了海大的文化,形成了海大自身的文化氛围。
海大首先倡导的是“纯洁的精神校园”。当前,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和认识,已经超过了它的极限。回归精神,是世界的共识,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做的事情。而大学应当首当其冲。
其次,我们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重和相融。在我们举办的科学家与作家的论坛上,文学家认为科学破坏了世界,因为科学家发明了核武器。而科学家们则认为他们发明了蒸汽机、发电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就是两种思想的碰撞,我们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重和相融,对人才培养,对人格构造,甚至对办学理念,都是一个支撑点。
当前的大学文化还要提倡教育自身的创新和强烈的竞争意识。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不要还守着过去传统小范围的概念,大学是开放的大学。
记者:在这种大学文化中,您认为海大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特点?
吴德星:上面我说的这些理念是构成海大文化的一部分。还有学风、校风,都是构成海大校园文化的细节。过去,我们自豪地说“学习在海大”,现在我们已经不满足仅仅是学在海大,我们提学习在海大、成才在海大、创新在海大,要把后两者变为现实,靠文化。在这整个过程,我们的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有个取向,这种取向要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操。要有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要有全球观念和竞争意识,尤其是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的一种能力。要从这种观点来引导和树立海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想,这样做才能实现我们的定位,通过文化来推动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合格的海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有很强创新能力、无私奉献的人。
关于学校未来
●从国家层面上说,海大理所当然要在海洋这个领域、海洋创新体系的建设中,担当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承担国家大项目的同时,我们还要坚持为地方服务。
●我们要在重特色的同时协调发展。
记者:您的上一任校长管华诗院士,在他任期内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们自然对他的继任者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您如何面对这种压力?
吴德星:管校长是一位老校长,他在任校长13年,海大的发展非常快,他是一位优秀的校长。
我来接任校长,既有优势,也有压力。优势在于,管校长在任期间,我们已经制定了学校的发展规划,确定了2010年的中期目标和2025年的远期目标。
压力在于,在过去那种状态下,怎么再能跃上一个台阶。就像跳高,已经跳到一个高度后,再跳高一点就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这种跳高方法,就是说在管校长所做的基础上,如何能再有一个看得出来的进展,这就是给我的压力。另外的压力在于,在管校长之后,让我出任校长,本身就是一种压力,这寄托了全校师生的期望。第三,海洋大学在海洋强国中要担负一定的责任,我是海洋人,当然也会有压力。
如何来解决它,远期目标已经确定。但是如何来实现这个目标,要有一个合适的技术路线,这关系着目标能否实现。
记者:那么,您心目中的这条技术路线已经确定了吗?
吴德星:首先是要把国家的需求搞清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海洋的地方有六处,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重大专项中都有很多海洋的内容。这就是我们要锁定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大方向。海洋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投入也越来越大,海大有很大优势,在这个优势下,我们如何通过承担大的项目,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是海大的机遇,也是动力,我们要抓住。在国家“十一五”几大科技计划中,我们应该成为海洋类项目的主要承担力量,这对牵引海大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从国家层面上说,海大理所当然要在海洋这个领域、海洋创新体系的建设中,担当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正因为如此,积极推动青岛国家海洋中心和国家海洋实验室建设,我们学校不遗余力。教育部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周济部长来学校视察时强调:今年,海洋大学党委和行政的中心工作,应该把推动国家海洋中心的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做。可见,海大在这个层面上已经和国家的海洋发展创新体系融为一体了。
在承担国家大项目的同时,我们还要坚持为地方服务。现在山东省提出“生态省”建设,陆上的规划很好,但海上的建设内容需要在实践中充实和发展。青岛市发展三大特色经济,也是海大工作的重点所在。
我们要在重特色的同时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不仅是海洋特色的问题,还是一个拥有更多特色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问题。海洋大学在“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工作方针是“突出自主创新、着力重点突破、支撑引领并重、协调持续发展”。
我相信,我们“985”工程二期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目标,在我这届任期内,应该能较顺利的实现。我对自己有信心,对海洋大学有信心。
吴德星简历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2年5月出生,山东无棣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国家《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技术组组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是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较高学术造诣的物理海洋学者。1986年8月-1992年1月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研究生研修,历任海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委物理海洋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中共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委员、海洋环境学院物理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海洋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学校研究生教育中心副主任兼学科建设与学位管理办公室主任、科研处处长、副校长、党委常委、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洋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五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九、十届地球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国际海科委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委员。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